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流域水系是海南岛的“母亲河”,流经海口、澄迈、定安等14个市县,滋养着全岛900万人民。2023年,海南省审计厅组织实施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六水共治”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该项目采用“省级统筹、市县协同”的穿透式审计模式,精准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促进建章立制,推动流域治理从“分段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促进“人水和谐”。该项目荣获2024年海南省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
战略引领,绘就治水审计蓝图
海南省审计厅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全局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水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高位谋划,系统布局。
政策溯源,把准流域治理“政治标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均对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明确“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流域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其系统性、整体性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败与自贸港的绿色底色。海南作为岛屿型省份,长期面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承载压力大的挑战。2022年,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水安全对自贸港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部署打响“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的“六水共治”攻坚战。面对国家赋予的使命与省内水治理的复杂局面,省审计厅将三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六水共治”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列为年度重点审计项目,旨在通过穿透式审计,全面检视流域各市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执行流域治理开发保护政策及推进“六水共治”工作的实际成效,科学评价水治理开发保护绩效,深挖政策体系与实施难点,揭示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为提升流域治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筑牢自贸港水安全屏障提供坚实审计支撑。审计组系统梳理国家及地方60余项水环境政策法规,重点研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海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海南经济特区水条例》等核心文件,聚焦水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关键领域,将审计重点精准锁定“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末端修复”三大环节,构建起“上中下游协同治理”的立体审计框架。
流域画像,创新“分域定策”审计策略。南渡江作为海口等北部市县核心水源,面临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积的威胁;昌化江支撑西部工业发展,却面临中游污水处理厂长期负荷率低的尴尬;万泉河保障东部农业命脉,下游农药化肥随雨水入河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针对三大流域迥异的自然禀赋与治理挑战,审计组创新运用“分域定策”模型精准画像,锁定审计重点:上游严控水源地保护,审计触角延伸至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领域,聚焦松涛水库等关键水源地,重点核查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人居工程改造资金使用绩效,揭露水源地周边违规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等威胁饮水安全的顽疾。中游紧盯城镇污水治理瓶颈,针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管网病害率高、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开展穿透式核查,追踪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匹配度。下游严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效,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农药化肥购销与使用量数据,精准评估沿河市县农药化肥减量任务完成情况,并重点关注下游水质达标排放,确保“每一方水用在实处”,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这种基于流域特点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策略,有效克服了传统环境审计“一刀切”的弊端。
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审计模式
面对三大流域治理项目数量庞大、资金密集、涉及14个市县、覆盖全链条的局面,海南省审计厅以机制创新破除组织壁垒,以科技赋能提升核查质效,在有限时间内,深入挖掘影响流域治理成效的堵点、难点与风险点。
机制破局,构建全省联动格局。此次审计打破常规审计模式,构建起“省级统筹、市县协同”的穿透式审计模式。一方面,省审计厅充分发挥省级统筹作用,整合14个市县审计力量组建联合审计组,通过“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的机制,实现跨区域审计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复杂问题的协同核查,确保了审计步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创新采用“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定安县开展试审,为后续审计在全省范围高效、精准铺开积累了宝贵经验,明确了主攻方向。同时,通过动态编发“三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工作动态”,及时指导各市县审计组聚焦专项资金使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河道“清四乱”疑点核查等关键领域,确保审计触角“横向到边”覆盖所有治理环节,“纵向到底”穿透至基层治理末梢。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审计体系。一方面,强力依托“海南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平台”,整合河道管理范围矢量数据、多期高清遥感影像、排污口登记等信息,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时序变化比对,精准定位高风险疑点图斑,为后续实地核查、无人机精准航拍验证提供明确靶标。另一方面,创新融合“地理信息空间分析+业务穿透”技术,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天上看”捕捉隐蔽排污口和违建)、移动监测设备快速检测水质(“地上查”实时掌握变化)、大数据分析追踪资金流(“云端算”锁定异常流向),构建起“天—地—网”立体化审计监测网络。整个审计过程注重构建“政策链—数据链—证据链”的闭环逻辑链条,运用科技手段有效破解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责任界定难、问题发现难的困境,推动流域生态保护责任从“软约束”转向“硬指标”,算清了“生态账”,实现了审计监督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精准发现问题—推动系统整改—促进制度创新”的螺旋上升式治理路径。
风险防控,筑牢资金安全屏障。审计组始终将防范化解风险、提升资金项目效益作为核心关切。一方面,紧盯中央生态环境资金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通过严查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流程,着力推动资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使用效益更加显著,严防挤占、截留、挪用等行为,确保宝贵资金精准“滴灌”到项目关键处、治理急需点。另一方面,加强对涉水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审核把关,重点关注项目是否严格遵循储备库入库指南要求开展扎实的前期工作(如可行性研究、环评等),杜绝“带病入库”、仓促上马,切实推动涉水工程项目从“纸面”落到“地面”,助推工程建设见形见效。
系统施治,助力流域长治久清
海南省审计厅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整改并重,做实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着力构建“审计—整改—转化”的治理闭环,推动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次审计聚焦政策落实、职责履行、资金项目管理及绩效等领域,系统揭示了4个方面18类突出问题。上报的审计信息获省委书记、省长等多位省领导批示。根据审计结果和建议,相关方面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闭环治理体系。针对发现的问题,依据问题的性质、成因、整改难度及紧迫性,精准划分为“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和“持续深化”三大类型,逐一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具体整改要求与整改时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整改路径图。为确保整改真落地、见实效,审计组建立了严密的整改跟踪核实机制。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限报送整改方案及进展;二是采取“审计小组初步审核—集中会议研判讨论—实地随机抽查核验”的三级复核方式,对报送的整改材料进行穿透式核查,逐项“过筛子”;三是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或存疑的整改结果,深入现场进行审核验证,确保问题真解决、效果可持续;四是严格销号标准,坚持“整改一项、核实一项,销号一项”,坚决杜绝整改类型划分不准、整改时限“一刀切”、整改报告“纸面落实”等问题。
推动制度创新,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该审计项目有效促进了省生态厅、省水务厅及流域各市县政府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14个市县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立行立改。同时,审计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推动相关责任单位深刻反思问题根源,举一反三,堵塞制度漏洞。在审计建议下,相关部门修订或新出台了《河道治理工程管理制度(内控制度)》《水浮莲清理整治长效工作方案》等14项制度文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源头上规范了治理行为,固化了整改成果,将审计发现的“点”上问题,上升为解决“面”上问题的制度性安排,有力推动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从“治已病”向“防未病”、从“应急式”向“常态化”的转变,为打赢海南“六水共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构建起流域长治久清的长效机制。
文字:海南省审计厅 贺东亚 王乙媛
责任编辑:张弛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