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丨江苏:水韵风华最江南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审计》杂志】
字号:【大】 【中】 【小】

大运河江苏段北起徐州沛县,南至苏州吴江,全长约790公里,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起苏州古城、扬州三湾、宿迁皂河船闸、徐州窑湾等文化遗产点,连接“诗画江南”吴文化、“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雄武厚土”楚汉文化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是涵养生态环境、促进南北联动、实现协调发展的“黄金水道”。如何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江苏坚持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串珠成链打造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2024年3月至5月,江苏省审计厅组织大运河主干沿线的扬州、徐州等8个设区市审计局共同开展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审计,为大运河“精准把脉”,推动古老运河生机焕发、长流永续。

早谋篇细部署

统筹大运河保护一盘棋

近年来,江苏全省上下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高位协同、上下联动、统筹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格局。江苏省审计厅自觉将审计工作置于全省发展大局中,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局,精心谋划大运河审计,构建“省厅主导+市县联动”机制,形成方向统一、行动一致、力量优化、成果整合的一盘棋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实行“统一计划立项、统一制订方案、统一数据分析、统一问题定性处理”模式。江苏省审计厅负责对省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旅、交通运输等相关主管部门实施审计,并组织、督查、指导各设区市审计局对市级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大运河流经县(市、区)实施审计,打破层级壁垒,消除地域限制,优化审计资源,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坚持数据先行,精准分析研判。用数字运河精准“画像”,用脚步丈量遗产“温度”。省审计厅采用“大数据+铁脚板”方式,配强数据分析力量,围绕审计重点内容,整体分析、分散核实、集中研究,针对大运河治理跨部门的特征,探索开展多领域、多类型、多时段的数据分析。审前,列出数据需求清单,聚焦水质、岸线利用、遗产保护状态等关键领域,编制大运河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案,明确“先整体画像、再精准定位”的逻辑。审中,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疑点线索,实时下发各市审计组,带着“数据地图”奔赴现场核实,深挖典型性、倾向性、普遍性的系统问题。

——强化上下联动,共享审计成果。省审计厅与各参审市审计局全过程保持沟通,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动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审计前,加强学习研究,省审计厅通过统一培训,详细讲解审计工作方案,全面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对象范围、审计内容重点、组织分工、具体要求等,确保参审人员对工作方向和标准形成一致理解。审计过程中,加强动态研判,省审计厅通过分组建群、电话沟通、中期汇报,全面掌握各地推进情况、特色做法、难点堵点、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个性问题逐一答疑解惑,确保审计工作有序推进。现场审计结束后,加强审核把关,各市审计组如实上报审计结果,省审计厅对主要问题的定量定性、法规适用、整改建议进行统一审核,紧扣大运河保护主题总结提炼共性问题和典型经验,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切实把控审计质量。

明方向晰重点

筑起大运河保护屏障

推进大运河沿线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综合发展,必须坚持保护第一,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明确的方向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指引。本次审计覆盖省、市、县三级,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的主管部门,聚焦国土空间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及文旅融合、现代航运建设等关键环节。

——关注国土空间管控,守护运河“发展生命线”。为做好保护工作,江苏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划定国土空间管控红线。围绕大运河国土空间管控的核心要求,结合国土空间准入正(负)面清单管理规定,通过分析土地征收、供应数据,以及遥感影像资料,检查是否严格控制新增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同时,结合大运河国土空间用途差别化管理要求,通过大数据比对国土空间规划、遥感影像、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变更调查等资料,检查是否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此外,围绕大运河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情况,通过查阅土地整治、河道“两违三乱”、企业关停等资料,检查违规占压河道本体和岸线的建(构)筑物、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规划要求的已有项目和设施是否限期拆除、逐步搬离。

审计人员在高邮界首水上服务区项目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

为摸清全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情况,省审计厅采用“GIS技术+遥感影像”,对运河沿线土地资源进行精准“体检”。针对数据分析出的疑点线索,审计人员进行“穿透式”核查,对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的生态用途、农业用途、村庄建设等重点区域进行实地查看,对城镇开发边界、遗产保护范围等重点情况进行现场走访,检查是否存在对运河生态造成影响的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绿色是大运河最富有韵味的底色。此次审计还重点关注了所审计地区大运河沿线排污口排查整治、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情况,岸线垃圾收集处理,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和项目建设运行绩效等情况。聚焦大运河沿线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效,通过查阅大运河沿线排污口“查、测、溯、治”全流程档案,检查是否全面摸排运河沿线入河排污口底数并进行监测、溯源、整治。关注建成区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状况,查阅分析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资料、水环境监测等数据,检查运河沿线建成区是否全面排查污水管网覆盖情况并实施管网错接混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等工程。

围绕打造生态健康、水清岸绿、风光旖旎、人水和谐的美丽中轴线的大运河生态总目标,审计人员利用无人机技术,对运河两岸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进行航拍测量,对运河岸线管理情况、码头整治情况等进行空中观测。同时,现场勘察运河沿线排污口整治、污染源溯源管控、水功能区管理等情况。

——关注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激活千年文脉密码。保护大运河,既是保护文化遗产,也是赓续千年文脉。此次审计重点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设运行绩效,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使用等情况。紧盯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贯彻落实,通过查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资料,检查是否开展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认定、登记工作,是否积极推进相关可移动文物抢救性征集、保护、修复工作。同时,结合文化遗产分类分区保护要求,根据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界线划定,遍历各年度遥感影像资料,检查文化遗产区域保护利用情况。

在城市化进程与历史文脉的碰撞中,考古前置制度为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加上防护盾,遗产影响评价体系为古韵遗存构筑起立体防护网。为了解这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审计人员从省文物局推动制度落实层面入手,全面掌握全省各地执行情况,发现考古前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因涉及多个部门、具有时间成本等,存在执行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后,立即设计表格下发各地,统一布置各审计组比对文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的考古申请、遗产影响审批、供地、建设项目等数据,并结合信访举报、文保执法等材料,详细掌握各市制度执行效果,对部分市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文物毁损的案例进行认真抽查核实,深入分析制度执行中的难点堵点。

——关注航运建设,助力打造运河航运标杆。大运河江苏段是航运功能最强、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功能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此次审计重点关注打造大运河生态绿色廊道、船舶码头污染防治,运河航运转型提升项目建设运行绩效,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围绕船舶码头污染防治效果,通过查阅船闸码头污染物管理、危化品运输船舶登记等数据,检查码头和船舶污染物开展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情况。聚焦生态绿色廊道建设推进情况,通过查阅大运河航道建设等资料,检查绿色示范引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沿线绿色港口建设等工作实施情况。

为助力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审计人员通过调研了解到大运河苏北段约有60%的船舶是外省籍的过境航行船舶,船上污水存储空间有限。这类情况意味着在航行中必须送交生活污水,倘若交送环节不畅不便,就会增加污水直排入河的风险。审计人员深入一线,实地查看船舶码头污染防治、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情况,调查锚地停留船舶生活污水“收集—接收—转运—处置”的全过程管理系统运作方式,了解防污设施使用和生活垃圾、油废水收集贮存情况,进一步推动污染物智能、便捷、高效接收,助力大运河航运转型提升。

压责任促整改

擦亮千年运河“金名片”

针对此次审计发现的违规占用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等问题,江苏省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省审计厅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审计情况的综合报告及2篇信息,提出加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供地管理、全面排查大运河排污口底数并推进整治;完善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工作协同体制机制、加大运河沿线非法码头整治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等审计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求相关地方和单位认真整改,要求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5部门研究提出工作办法,推动保护、管控举措落实落地。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审计整改工作,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行动。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专题会议、发文部署等形式,逐条落实审计报告整改要求。扬州市、淮安市等8个市38个县(市、区)积极落实整改主体责任,多措并举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质效。目前,全省共制定完善制度办法42项,17个县(市、区)通过拆除、清理、复垦等措施整改违规占用问题,3市完成排污口的拆除或关闭任务,6市采取调整方案、协调用地等措施推动6个重点项目建设。省文物局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建立考古前置协调机制,会同省住建厅联合指导各地划定名城名镇地下文物埋藏区。常州、宿迁等地纷纷出台关于考古前置制度的相关细化规定,进一步明确考古前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完善文旅、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持续跟踪督促省、市、县三级各部门整改落实。

这里有“万窗灯火转河塘”的诗意,又有“满眼风光北固楼”的生机,更有“红灯十里帆樯满”的繁华……从历史的舳舻千里、漕运兴旺,到如今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一幅两岸繁盛、人河共生的唯美长卷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江苏省审计机关护水脉兴文脉,以高质量审计监督助力千年运河“美丽中轴”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字:卢雅静 陈晓波 杨国庆

责任编辑:张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