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审计局创新现场审计管理模式推行“一托三”工作法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04日】
【来源: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不断创新现场审计管理模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并推行“一托三”工作法,即将效益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信息等三项内容与审计项目有效对接,建立效益评价、科技攻关、成果提升三大体系,实现审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确保一审多果,提升审计效能。

    一、建立效益评价体系,确保每个项目至少有一项效益审计内容。该局将效益审计的具体操作要求细化到制定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成果运用等各个环节。在制定方案时,围绕审计目标,对项目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效益审计预期效果;在审计实施中,紧扣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需求,分析研究审计对象总量、结构、特点,通过收集证据、走访调查、座谈了解、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等形式,进行具体事项的效益分析;在撰写报告时,以规范操作与效益评价为突破,统筹各项效益分析资料,从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角度,建立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在成果运用上,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该局效益审计的比重逐年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来,共开展效益审计项目60个,查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0亿元,审减工程款8272万元。如在全市扶贫资金审计中,该局坚持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确定三类效益考核指标,即反映政策执行情况的指标,包括资金到位率、使用率和流失率等;反映项目建设情况的指标,包括项目完工率、验收率等;反映项目效果情况的指标,主要是扶贫项目实施前后有关指标数据的对比等,加强对资金使用、项目建设效果的分析评价,为提高资金效益、推动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审计,查处挤占挪用扶贫资金8000多万元,提出审计建议50条,十堰市委、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制定了30多项规范性文件,加强涉农资金管理。  
         
    二、建立科技攻关体系,确保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个计算机模块。该局大力实施科技强审,全面运用AO系统,规范审计项目作业,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至少研发一个计算机模块。为此,组建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集中解决一些技术难点问题,总结和推广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启动“网授+面授”新型培训模式,对年轻干部进行科学系统化培训,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中骨干和先导作用。同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组织开发一批适用性计算机审计模块。通过对采集、整理、转化的电子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可操作性、可移植性的审计模块,在项目实施完毕后,对这些审计模块汇总、提炼进行模型分析,形成AO审计实例或审计专家经验。该局先后在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住房公积金、邮政、医院等30多个项目中开展了计算机审计,审查数据量50G,编写60条SQL语句,查出问题资金近5亿元;开发计算机审计模块49个,有14个AO实例在审计署获奖。如在农村信用社审计中,运用自行开发的“正确确定贷款形态”计算机模块,查出违规开设教育储蓄金额8000多万元,有效遏止了国家税收的流失;在住房公积金审计中,现场搭建局域网,采集转换住房公积金归集数据、支取数据、贷款数据等6套账,编制11个计算机模块,共查出违规金额3000多万元;在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对所有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数据进行采集,建立了财政收支总体分析、类别分析、个别分析的审计模块,查出有839万元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

    三、建立成果提升体系,确保每个项目至少有一篇审计信息。该局以常规信息为基础,坚持信息跟着项目走,全过程反映审计工作进展情况;以问题信息为主线,及时、准确地反映审计查明的违纪违规问题,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以精品信息为突破,围绕领导高度关注、急于解决的事项,注重加强综合分析,向党委、政府从政策、制度和工作三个层面上提出解决的措施,促进健全财经管理的长效机制,为领导宏观决策发挥建言作用,确保每一个项目产生一篇有分析、有份量、有对策的审计信息。近几年来,该局共有1230篇信息被十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批示采用;市主要领导也多次将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批转给有关部门整改落实。如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对市政公司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资产负债损益不实、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要求建委主任亲自抓落实,安排专班,督促整改纠正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又如针对建设项目高估冒算较普遍的问题,该局向市政府上报了《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须防三大漏洞》的综合信息,市政府专题研究出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对政府投资项目只有经过审计后才能结算工程款。(翁仙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