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审计局拟定2010年审计工作三大目标
日前,江苏省扬州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客观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本单位实际,认真拟定了2010年审计工作目标。
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预算执行审计。坚持全面兼顾、突出重点的方针,加大对经济安全风险的预测,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薄弱环节,并加强防范,努力体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围绕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重点加强对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推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促进规范部门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加强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情况审计,促进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突出抓好政府投资审计。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的指示精神,加大公共投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关注质量效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问题,促进减少损失浪费和节约资源。前移监督关口,大力推行和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加大对招投标和预算变更的审计力度和审计结果的公示力度,帮助杜绝项目建设中的高估冒算、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行为,促进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三是突出抓好民生资金审计。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加大对“三农”、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外资运用等关系民生的资金审计力度,督促管好用好公共资金,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四是突出抓好经济责任审计。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认真配合实施“三责联审”,加大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力度。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任中审计,不断提高任中审计比重。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审计结果运用制度,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五是突出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财务审计。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执行政府采购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各项经费尤其是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揭露财务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违法违纪问题。
实施四项工作突破。一是在审务公开方面取得突破。继续加大审计结果对外公告力度,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项目数量,出台审计结果公告办法,规范公告方式;制定审计要情报告制度,将审计项目中发现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审计要情”的形式,专题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上级审计机关报送,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强化信息宣传工作,将其作为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提升审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二是在审计结果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开展审计调查,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审计调查的重要内容,全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法规、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撰写高质量的审计调查报告,为党政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加大审计整改力度,通过审计简报、审计公告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整改情况,努力实现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审计整改的促进作用;联合相关部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查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三责联审”工作,推动党委政府将“三责联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机构编制调整、评优表彰奖励和实施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三是在理论探讨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审计理论研究方向向审计实践倾斜,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开展理论研究,探索新的审计理论,建立和完善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审计模型。四是在园区和乡镇审计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工业园区、镇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规范发展轨道,坚决制止乱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优化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环境。
创新构建三个体系。一是构建年轻干部培养体系。继续实施审计实务导师制,发挥审计业务骨干对青年审计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培植青年审计园地,打造青年成长成才平台;加大审计系统内上下级机关的干部交流轮岗和培训力度,形成有序开放、合理流动的班子建设和干部培养格局;建立青年审计干部考评激励机制,制定具体岗位责任量化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奖惩、干部任用挂钩,充分激发青年审计干部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执行力。二是构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防腐体系。注重分析查找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风险点,着力加以防范和控制;抓住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控制点,加强对审计程序运用、工程计算口径、工程现场调查取证、审计复核过程的控制;占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制衡点,施行审计组长、项目主审、审核人三者的权力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机制;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深化点,采取“跟踪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计算机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三是构建绩效审计和信息化审计操作体系。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制定比较规范、完备、易操作的《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目标、作业标准、操作步骤和方法、质量控制、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从简单的定性分析阶段过渡到定量分析评价阶段,进一步规范绩效审计的评价工作,增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构建信息化审计的操作体系,对在利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数据的采集、转换、标准化处理和分析处理等活动作出规定,细化岗位责任,规范审计行为。(杨道龙)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