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审计局服务大局抓好“三到位”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4日】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着重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并从深层次挖掘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着力抓好“三到位”,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是抓审计项目到位。每年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都是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部署,结合淮南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编制的意见建议,围绕宏观经济社会形势找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初步方案,然后向市主要领导汇报并通过审计网站对外公布,进一步听取多方意见,修订后报经市长办公会批准,下发全市审计机关执行。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服务经济发展,全市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扣“两型城市”、“9771”提升行动计划、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县区经济和非公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战略部署,始终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之中,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民生工程资金审计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三保”资金审计监督的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办法,从促进宏观政策落实的角度出发,重点对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20多个部门用于拉动经济增长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全面跟踪财政资金运用,高度关注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同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为被审单位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服务。

    二是抓审计重点到位。该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建设、大开发、大投入”的战略部署,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不断创新投资绩效审计理念、思路方法、管理手段,根据投资概算将投资1亿元以上、投资3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投资3000万元以下以及部分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等项目分为四个等级,灵活运用独立跟踪审计、联合跟踪审计,通过竞争性谈判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等方式,采取4个轮子一起转、分等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审计模式,对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实施监督,有效激活了审计资源,直接审计金额12亿元,降低审计成本达60%,节约行政成本980多万元,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对提交的投资审计报告分别作出批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牢固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大格局理念,打破科(室)局界限,实行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报告模式,并创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专业审核制度,加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绩效专项审计调查力度,强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财政审计的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实现了逐年提高,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两个报告年年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关键岗位、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淮南市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和《淮南市社区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解决了“村(社区)官”监督的“盲区”问题,扫除了审计“死角”。

    三是抓审计管理到位。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是防范审计风险,加强审计管理的关键。2008年以来,该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村级和社区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从县(区)、乡镇至行政村(社居委)一体化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系,逐步提高了审计监督覆盖面。其中《淮南市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获得了全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好制度评比二等奖,填补了全省审计系统该项制度的空白。该局结合局情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先后制定了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等5项业务会议制度;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出台了信息化工作考核、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科级后备干部管理等有关制度办法;同时,对局机关原有39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清理和废止,梳理汇编了9大类33项制度;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加强审计工作的制度办法汇编成《淮南审计工作文件》;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制度保障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7项效能保障制度;为有效发挥审计机关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及时建立了应急管理值班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财政同级审和上审下中,催生出台了《淮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淮南市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等9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此外,为使审计工作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完善,还建立了以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及其他审计配合的运行协调机制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体系。(孙志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