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创新投资审计管理凸显三大效应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来源: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按照“全覆盖、全跟进、全规范”的监督模式和要求,不断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产生了积极效应。
    
    ——创新机制流程,凸显管理效应,有效服务了项目建设。为切实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投资审计服务,
    
    一是设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服务大厅,实行开门服务;
    
    二是编制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事指南,免费发放,并在审计局外网上向社会公开;
    
    三是建立健全了政府投资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动态监管,确保建设项目完工一个审计一个;
    
    四是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审计。根据项目资金数额大小和工程性质,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划分为一般审计程序和简易审计程序两种,除省厅统一安排的项目、市委政府交办的项目和纳入年度审计计划的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实行简易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切实做到快审快结;
    
    五是采取灵活方式,实行分段审计。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完工情况,将项目划分成若干标段,完工一段审计一段,分别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和年度审计报告,待整个项目全部完工和审结后,再汇总形成最终审计报告,有效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时效性;
    
    六是实行工作时效预警管理,限时审结。一方面研究开发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时效预警管理系统。通过预警管理系统,促进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提速。另一方面专门制定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限时审结暂行规定》,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实行全过程分阶段限时控制。所有项目必须在2个月内完成,小型项目7—10天完成;
    
    七是实行分类跟踪,切实做到无缝对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实施意见》,突出对公益项目和民生工程,以及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设计变更调整、隐蔽工程等关键环节进行跟踪审计。同时,对一般项目实行了审计备案制度。先后组织对杨家桥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态运动公园、漳河国宾大酒店、中医院住院大楼、李宁工业园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了全过程无缝隙跟踪审计。
    
    ——整合审计资源,凸显经济效应,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为切实有效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真正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积极探索建立起了以投资审计局为主,以外聘机构、专家为辅的“多元化”政府投资审计队伍。
    
    一是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了一批工程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了政府投资审计队伍。
    
    二是从社会吸收工程、财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员组建审计“专家智库”。先后聘请20多名专家参与中央扩内需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三是借助社会审计资源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在全国公开招标确定了8家社会中介审计组织,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协审单位,其造价师作为审计组成员参与审计。
    
    四是充分发挥内审机构力量。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将投资数额较小的项目,委托给有条件的内部审计机构自行组织审计,从而确保了只要有项目完工,就保证有力量来组织审计。近5年来,全市审计机关共组织对1853个项目、53.7亿资金进行了审计,累计节约建设资金4.96亿元。其中,市直共组织对1555个项目、41.56亿资金进行了审计,节约建设资金4.01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立足制度机制建设,凸显社会效应,充分发挥了投资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一方面注重发现和揭示投资体制、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披露了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在计划管理与执行、资金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露了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在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移交经济案件线索12起,15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另一方面对一些普遍性、倾向性、宏观性问题,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从源头上规范管理,确保资金安全。5年来共撰写投资审计信息、专题报告、调研文章230篇,被领导批示和上级机关采用 30篇次,促进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120 个,较好地发挥了投资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王社庭)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