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化审计局引导内审工作实现四大转型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6日】
【来源:吉林省通化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吉林省通化市审计局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把引导该市内审工作做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做到精心指导、因势利导、深入引导,使全市内审工作形成跨越发展的走势。
    
    一是引导内审工作由跟进型审计向前瞻型审计的转变。注重结合发展要求,把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覆盖到内审工作全过程、渗透到内审工作各环节。促进各行业围绕预防风险、排解风险、控制风险为重点的风险导向管理。使内部审计监督重心前移、监督视野前置、监督思维前沿。中国工商银行通化分行设定严密、科学的内控管理程序,细化、分解评价指标,使内控管理贯穿各环节、扫描全过程,有效预防风险。通化电业公司注重发挥内部审计在预防风险方面的把关作用,每年开展工程项目审计200多项,审减金额百余万元。有些金融企业建立“前台业务操作部门、中台风险管理部门、后台监督检查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风险防控机制地”,同时建立起业务、合规和内审“三道防线”明显增强风险管控功能。
    
    二是引导内审工作由实践型审计向理论探索型审计转变。通化市内审协会在积极组织开拓内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升华内审理论认识,构建内审理论发展体系。探索管理审计理论,适应新时期对资产管理、决策管理和理念管理的新要求,把握管理的层面和幅度。注重以资产管理为根本、以决策效果管理为核心,使内审的管理水平实现跨越。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强化风险导向审计对各类风险的预警功能、评估功能、定位功能、排解功能、调控功能。切实搞好风险种类、风险部位、风险危害、风险走向、风险变化、风险周期等内容预测预判,及时锁定重点环节风险、重点项目风险、重点对象风险。探索信息环境下的审计理论,加强内审管理方式由传统手工操作向现代网络操作转变,使各行业全面推行审计项目信息化控制制度,打造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覆盖为手段、以流程管理为特色的现代信息环境支撑体系。
    
    三是引导内审工作由单一目标审计向多元目标审计转变。通化市审计局着力引导内审组织解决单一查账式的审计方式,向构建多位集成的目标体系演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推进各行业内审工作明确工作定位,锁定工作走向。该局确定“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使工作着力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行业发展力的轨道上来。以推动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引导各行业内审组织把关注行业资产保值增值增效作为中心环节,促进做大资产总量、培育资产增量、盘活资产存量。通化市邮政局五年里固定资产新增1817平方米,资产收益率达到3.8%。以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为目标,结合各行业实际,增大科学管理、现代管理、有效管理的内涵,用管理构架发展、用管理催生发展。市教育行业在财务支出上,设定内部审计把关程序,使内部审计超前介入、先期审核,从而增强了内审工作对财务支出的管控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内审机构提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堵塞管理漏洞意见和建议600余条,纠正违规问题金额6000余万元,促进增收节支金额813万元。以促进领导干部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本行业所属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切实评价领导干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决策、搞好财务和资产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果及自我约束等方面的实绩,客观公正界定本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四是引导内审队伍向扩容、提质转变。目前,通化市内审组织已发展到357个,内审协会会员已发展到582人。形成了内审组织覆盖广、人员分布合理的资源配置局面。积极为内审事业发展打造组织平台和专业队伍载体。同时把提高新时期内审队伍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两年来,通过举办内审培训班、召开全市内审工作会议和组织学习考察等方式,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思想素质,牢固树立科学的内审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一专多能、一人多技的能力模式,使内审人员成为管理的行家里手、成为精通业务的职业高手、成为行业管理的专家;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敬岗爱业精神,尽职尽责工作意识,讲奉献、讲贡献,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真正把内审队伍打造成思想过硬、技能高超、品质优秀的群体。(刘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