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在创新包容中实现审计管理科学转型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来源:安徽省马鞍山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审计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和问题导向意识,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强力推进审计转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审计事业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获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突出贡献奖,并荣获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务员集体三等功称号。

在创新制度中实现审计工作精细化管理。该局积极开展审计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和管理创新,先后探索建立多项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审计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创新建立投资专家库制度。不断提高决策开放度、民主化和科学性,2013年实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专家库制度,首批从马钢等单位以及省内外各协审机构中征集入库各类具有大型公共建筑、桥梁隧道、水利环保等投资审计方面的高端人才22人,通过定期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参与重点投资审计项目质量复核等方式,为审计工作“把脉”,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创新建立疑点报告制度。2014年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疑点报告制度,规定受审计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在协审过程中必须对项目招投标和造价管理等2大类情况进行分析取证,系统揭示项目建设中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等可能存在的4项20多个审计疑点问题,要求协审机构一经发现、即时报告。该局在核查确认后,就发现问题依据相关规定作出审计处理决定或向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适时进行移送,以此加大对参建各方的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

三是创新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目标,并通过督查督办等方式推动问题整改,切实做到不整改到位不销号。2014年全年审计发现问题36个,整改到位33个,销号率达91.6%。

四是创新建立全程风险防控制度。探索形成廉政纪律告知、项目分配交叉、实行征求意见前置审查、纪律执行回访、初审结果复查等全程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自主开发和运用投资审计管理系统,实现对审计业务全程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

在完善机制中实现审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该局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审计目标、履行监督职责的基本保障,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意识。

一是创新实施全员轮岗交流制度。2013年,按照人员增量不变、盘活存量的原则,优化人力资源组合,该局实施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双向选择和轮岗交流,打破了过去组织“任命式”模式,各部门人员在学历、年龄以及性别组合方面更加合理,形成了良好的梯次,最大限度地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激情和热情。

二是创新实施“师带徒”实务导师制。2012年出台《审计实务导师制》, 受聘的审计实务导师分别与各自结对的指导对象之间签订了《审计实务导师制协议书》, 明确审计实务导师制的目标、指导期限、实务导师和指导对象各自承担的职责以及考核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范,有效发挥优秀骨干审计人员的“传、帮、带”作用,着力培养和提升年轻审计干部审计业务能,为审计事业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是探索建立“每月一课”制度。为进一步拓宽审计视野,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起“每月一课”制度,从局内外、市内外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业人员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学者、优秀的企业经验管理人员,每个月利用半天的时间为大家集中授课,内容涵盖经济转型、文化提升、城市建设、心理调适、法律法规、业务提升等多个领域,使审计干部职工接受了新的理念、开拓了视野胸襟、提高了思维层次、推动了思想解放。

四是探索实施“大兵团”交叉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现场控制模式,打破各业务科室界限,科学配置审计资源,对全市性、重点性审计项目采用“大兵团”作战、交叉审计等方式,突出在审计一线培养和锻炼审计主审,突破关键事项和重要问题。

五是创新建立“1234”审计监督模式。探索出围绕构筑惩防体系“一条”主线,突出审计管理、审计执法两权监督重点,推进人大、纪检、社会三方监督,建立上下联动、教育预防、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四项机制的党风廉政监督模式,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兼备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推进依法、高效、廉洁审计,锻造过硬审计队伍。

六是探索实施文明创建与审计业务融合模式。紧紧围绕“以审计抓创建、抓创建促审计”的工作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审计工作的助推器、粘合剂、过滤网和调色板,促进了审计机关树形象、审计业务出成果、审计干部展风采、审计作风翻新篇,先后荣获“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唯一对外服务窗口价款中心获得“马鞍山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审计环境更加优化。该局积极应对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使审计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一是通过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地方报纸刊登公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吸收纳入审计项目计划,使项目安排更加贴近群众需求;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被审计单位进行座谈,听取其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聘用8名党外人士担任特约审计员,参与和监督审计工作;加大审计结果的公告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二是通过对外宣传,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在做好审计成果开发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工作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理解和支持审计工作,积极营造良好地外部审计环境。仅2014年,共有306篇宣传信息稿件被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马鞍山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采用,审计署网站4次、中国审计报12次报道该市政府审计及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

三是通过审计成果开发,审计工作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2013年以来,改变过去常规性审计结果报告模式,对审计发现的重要事项、突出问题,经过精心提炼,采用简短精炼的语言表述,以审计直报的方式,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报告,截至目前上报的28篇直报,市领导均作出重要批示,很多审计情况已经成为领导管理决策的直接依据,有的成为被审计单位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推动完善了一批全市性管理制度的出台,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周香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