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审计合作 共谱中蒙友谊新篇章——记2025年蒙古审计官员培训班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4日】
【来源:审计署国际合作司】
字号:【大】 【中】 【小】

2025年3月,蒙古审计官员审计培训班在华举办。在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中国审计署以开设能力建设项目、邀请蒙方派员来华参加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开展双边高层和工作层交流等方式助力蒙古审计署提升审计能力,不断推进中蒙两国审计机关传统友谊,实现以审计领域交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工作。

“当前车速347km/h”,北京始发至南京的高铁正飞速疾驰,参加此次蒙古审计官员培训班的蒙古姑娘阿纳尔感叹道,“从北京到南京一千多公里,中国高铁只要三个半小时!要是在我的家乡,这样的距离需要在公路上颠簸整整两天。”

三月的南京,玄武湖畔垂柳吐翠,古都城墙下玉兰初绽。在这座承载着六朝烟雨的江南名城,中国审计署为蒙古审计官员举办的培训班如期开班,10名蒙古审计官员参加此次培训。本次培训班是中蒙两国审计部门深化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山水相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中蒙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是有着浓厚传统友谊的永久邻邦。多年来,中蒙两国在互信中彼此支持,在互利中合作共赢。

今年是中国与蒙古建交76周年,也是中蒙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周年。多年来,中蒙两国审计署始终保持密切合作。2000年,双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此后在2010年、2015年、2019年三次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中蒙双方开展了多次不同层级、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2000年以来,蒙古审计长6次率团来华交流,双方高层互访累计达8次。中国审计署为蒙古审计署举办了6期培训研讨班,涵盖外资、社保、环境审计等实务领域,以“授人以渔”助力蒙方培养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2023年,时任蒙古审计长扎恩丹巴特到京拜访侯凯审计长,是疫情后首位外国审计长到访,足见双方对两国传统友谊的重视。

携手共进,助力审计能力提升

3月10日至14日,在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为期一周的课程浓缩着中国审计人的智慧和经验,凝聚着中蒙审计人员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们介绍了中国国家审计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绩效审计、内部审计、大数据审计等蒙方关心的课题,为蒙古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课堂上,在分析大数据审计案例时,蒙古学员玛格奈收获良多:“我们正在开展医疗保险方面的审计,审计数据量庞大,如何运用大数据方法和工具高效处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中国审计署经验丰富成熟,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中蒙审计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中国审计署每两年为蒙古审计署开展一期来华培训,还应蒙方要求,为其举办专题线上培训。备忘录已经从文字化作实实在在的成果。

3月10日晚间,在南京审计大学留学生院的活动室里,4名来自蒙古审计署的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学生与本次参加培训的蒙古审计官员围坐畅谈,“在这里,不仅能够系统学习中国审计的先进理念与实务操作,在实践中我们还奔赴不同地方,观摩了解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这场对话的背后,是一条绵延九载的审计人才共育之路。自2016年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招生以来,已有7批次11名蒙古学员顺利毕业,回国后成为审计事业的中坚力量。从乌兰巴托到南京,作为该项目最积极的参与国之一,蒙古审计署派员人数始终位居前列,持续的人才共育实践,是中蒙审计互信历久弥坚的见证。

文化交融,文明互鉴共谱新篇

培训班的课程表上,传统文化体验课总被标记上星号。蒙古学员们手持曲谱,逐句学习吟唱着中国民歌《茉莉花》,江南水乡的婉转音律在教室流淌。歌声未歇,草原的回响已悄然升起,他们用蒙语唱起家乡那达慕盛会的歌曲《邀请》,长调欢快悠扬:“备好奶茶与歌声,邀四海朋友跃马而来,在星辰下的欢聚中,让心与心没有距离。”

一周的培训时光倏忽而过,茉莉的柔婉与草原的长调在结业仪式上交织。“我们会把南京的春意带回乌兰巴托”,团长巴特比尔干举起结业证书,“这张证书不仅承载了中国审计经验,更是深化中蒙审计合作的见证。”窗外,玄武湖的樱花正在绽放,恰如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培训剪影。而春水初生的江南,见证着这场跨越山海的审计之约,正谱写中蒙友谊新的篇章。

文字:刘尚雨 张娴

责任编辑:何晓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