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质效,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提高审计监督质效,完成好党中央交给审计人员的使命任务?审计署党组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审计署驻地方18个特派办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在审计署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性认识指导实践,围绕审计机关职责定位,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精准性、有效性,当好经济监督的行家里手,以高质量审计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型审计
——为强有力经济监督“铺好路”
审计署党组鲜明提出,做好新时代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是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具体要做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
实践中,哈尔滨特派办由高处着眼、从大处入手、向深处发力,坚持“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强化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充分领悟党中央的政治意图,充分掌握党中央对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项资金的战略部署和目标定位。注重研究审计对象的特点和业务关键环节,瞄住重要政策、找准核心业务,锁定重点项目、紧盯重点资金,明确重点在哪里,从哪里切入等,努力把被审计单位、领域、地区中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揭示出来。
哈尔滨特派办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
在某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审计项目中,该办坚持“凡审必研”,在项目前期,审计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该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等重要论述,深刻领会生态保护是党中央交给该省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总书记最大的关切。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纲要,以生态保护为要,加强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的研究,确定了审计重点方向。
深刻领悟“政治”、认真领会“政策”后,审计人员抓住该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特点,立足政治要求,揭示多个重大典型问题,并挖出原因和危害,取得较好审计成果。
哈尔滨特派办主要负责同志说:“经济与政治是分不开的,资金的背后是政治和政策,审计中,我们要从政治上看问题,这样查出的问题才能回应党中央关切。”
特派办作为审计署的“野战军”,长期处于审计一线,能够第一时间发挥有效的监督保障作用,汇总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领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实践探索,他们把研究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用提升专业能力筑牢研究型审计根基。
此外,昆明特派办、太原特派办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审前调查作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所在区域定位、指示要求,围绕社会热点、监管盲点、民生痛点,全面收集相关政策法规、热点问题、违规手法、专家建议等,定期编发“应知应会”“工作动态”,为审计组提供信息参考和经验方法支持,为加强审计对象研究、科学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做足功课。
学会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各个特派办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紧扣党中央要求,把讲政治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审计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研究型审计
——为穿透式经济体检“把好脉”
敢说内行话,争做内行人。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派办不断加强审计全过程研究,吃透中央精神和政策要求,打通关键业务、关键环节,立足经济监督,聚焦主责主业,用好研究型审计这把“金钥匙”,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水平。
武汉特派办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
“医疗保险基金相关审计项目政策性强、关注度高,有一定的专业壁垒,如何在短时间内精准揭示和反映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武汉特派办审计人员回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深刻认识到,此项目是一项守护全民健康的民生审计,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审计组始终牢记为民审计的理念,紧扣当前经济形势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在前期学习研究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在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痛点堵点问题上下足功夫。
精准把脉,因症施策。在认真学习领会医保政策、研究吃透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审计组结合该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重点突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公立医院为抓手,纵向穿透上游药品耗材生产销售企业、下游患者就医诊疗收费结算,横向覆盖医保基金使用管理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审计思路,实现对“三医”的全链条审计。
聚焦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典型问题,各个特派办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正面核查、逆向回溯,找准“病根”、开准“药方”,不断提升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揭示问题的精准度,从研究中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
如长沙特派办兵马未动,数据先行。他们分专题组建信息化技术审计团队,协同研究相关领域业务特点、电子数据特征、主要分析思路,目前已形成数据运用攻略,运用数据流打破业务壁垒,延展数据综合利用的领域,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又如沈阳特派办优化项目组织模式,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该办选派精干力量成立机动组,参与重大问题线索突破、重要成果提炼等难点工作,实现“边研究、边审计、边提炼、边推广”的工作模式。同时,通过机动组人员的轮动,实现由点及面,带动了全办研究型审计的开展。
各个特派办牢固树立“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意识,坚持敢审敢严、敢说敢言,时刻保持职业敏感,“把问题当课题研究”,不断将问题查实查深查透。
研究型审计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好能”
揭示和反映问题是审计的天职,更是党中央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侯凯审计长多次强调,审计建议要可批示、能落实,能够为党中央、国务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甚至直接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
以“小切口”做“大文章”。南京特派办把情况吃透、把政策摸准,真正做到审计建议敢提、会提,提得准、落得下。
南京特派办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
在某银行政策落实和风险防控情况审计中,该办审计人员发现某省分行某类贷款短时间内陡增。“我们会抽查金融机构关于企业还款能力的调查材料,如果评估不够客观、还款能力不够真实,对银行来说,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审计人员介绍到。
仔细翻阅资料后发现,某省多个企业的贷款流程如出一辙,即企业以中标的资源转让项目的收益权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购入资源,再加工后出售资源获利。
“资源量越大,企业能够获得的贷款就越多,有几笔贷款的资源量大得离奇。”通过进一步核查资料,以及参考邻省同类项目公开挂牌信息,疑点指向了“资源量”。
如何确定相对准确的资源量?审计组反复研究政策,同时结合某省财政收支审计项目选点扩面,将贷款资料中的项目勘探报告和工程建设单位的设计图、工程量清单等资料进行比对,确定了大量数据虚增造假的事实。
在相关问题征求意见过程中,审计组主动与被审计单位分享思路方法,提出“严格甄别项目实质,准确确认贷款类别”“强化风险意识,通过有效手段加强贷前资信审查”等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相关问题被反映后,也引起了该省的高度重视。根据审计建议,该省出台了相关具体规定,要求市、县主管部门应当与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堵塞制度漏洞,从源头上防范相关业务风险;并督促市、县主管部门加强地质勘查活动监管和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要求相关单位尽快在监管平台上填报公示信息,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
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一气呵成。
力求回答好侯凯审计长强调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问题,各个特派办站在更高层面分析提炼问题,提出完善体制机制建议,充分发挥审计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作用。
如广州特派办,把建议当课题研究,在深度上下功夫。坚持练好用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功,在问题核查上、成果提炼上,想深一层,走多一步,既研究问题表现,也探讨后果和危害,将管理问题、风险问题不断凝练升华到机制体制问题,多次掀起行业系统性整改。
又如郑州特派办,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督促整改”的原则,把促整改工作贯穿审计全过程。以动态管理整改工作台账为抓手,倒逼相关责任人员对问题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一跟到底,形成揭示问题、跟踪督促、销号处理的工作闭环,确保真改实改。
各个特派办坚持把审计发现的问题,置于经济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下、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审视,用系统思维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形成总体概念,坚决揭示和反映重大违纪违法违规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发挥审计监督的独特作用。
靠铁面立权威,凭专业赢尊重。特派办历来是审计署的主力军,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始终立足经济监督定位,把践行绝对忠诚、绝对过硬、绝对可靠落实到工作成果上。将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审计的必修课贯穿审计始终,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质效,以过硬的审计质量、厚重的审计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报道:王锦萱
责任编辑:唐志宏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