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兰州特派办:疾走奔忙,只为这方热土的蓬勃和美丽
——国家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侧记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1日】
【来源:兰州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甘肃、努力同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的重要指示。近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指引的方向,审计署兰州特派办把甘肃省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作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党和国家政令畅通、推进甘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分析,认真谋划,足迹踏遍甘肃全部14个市州,紧紧围绕甘肃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甘肃党委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持续追踪问效,有效促进了中央各项政策措施在甘肃落地生根。2015年5月至今,审计共反映各类问题163个,26个典型事例被审计署公告采用,加快了100多个项目的审批、建设进度,促进下达财政资金超过2000亿元,努力为甘肃经济发展当好“督察员”,为建设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保驾护航。

精准发力,审计跟进,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是现阶段堵在甘肃扶贫攻坚工作面前的一块巨石。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101万户、417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如何帮助4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是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艰巨任务。

根据国家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要求,2015年,甘肃省决定在通渭、清水等12个县开展试点,由各县选定贫困户建设3千瓦/户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选择投资企业建设20至25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所发电量除自用外可上网销售,以此保障每县共1000至1200个贫困户每户每年获益3000元以上且持续20年,被老百姓称作是“晒着太阳挣钱”的扶贫脱贫项目。近一年过去,12个试点县中仅有2个县建成光伏发电设施并上网,200户贫困户的发电设施虽然已并网发电,但始终未获得收入。国家精准扶贫工程迟迟未发挥效益,困难群众脱贫愿望久久不能实现,引起了审计人员的关注。

经过审计人员抽丝剥茧、深入细致的分析,逐渐理清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资金方面,部分贫困户无力承担发电设施需个人投资的部分;项目方面,发电企业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再加上光伏电站选址困难,导致大部分项目开工日期久拖不决;配套政策方面,对贫困户个人发电设施维护的培训和设备后期管理维修等配套政策尚未健全,缺乏机制保障。

审计指出后,甘肃省人民政府积极整改,由省扶贫办和发展改革委组成督查组,对项目进展缓慢的县区进行专项督查,督促试点县区进一步完善相关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的建设进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光伏扶贫工程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促进光伏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真正有效途径。

至2017年2月,甘肃的12个光伏扶贫试点县中,庄浪、民乐等7个县分布式光伏扶贫工程已建设完成且并网发电,贫困户受益面已扩大至1400户。

2016年11月25日,审计署门户网站发布2016年第29号公告,公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甘肃经济日报社宣传报道扶贫工作时借机收费”事项赫然在列。公告一出,引起了甘肃宣传和媒体行业的强烈振动。

扶贫资金,可谓精准扶贫的“血液”,弥足珍贵。然而,2013年至2016年9月,甘肃经济日报社在报道甘肃省扶贫工作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时,借机按照自行制定的“广告”收费标准,共向30家市县扶贫管理部门收取费用125.4万元,其中2015年开设的《“1236”扶贫攻坚系列报道》专栏和2016年开设的《脱贫攻坚在路上》专栏刊登扶贫宣传文章28篇,收取费用95万元,平均每篇收费高达3.4万元,相关市县扶贫管理部门用财政资金支付了上述费用。

百余万元的财政资金被“广告费”使用,揣进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腰包,这在审计人员看来,正是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审计后,甘肃相关部门和单位立即整改——甘肃经济日报社全额退还了违规收取费用,上级部门甘肃日报社对其领导班子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并开展专项检查整改工作,省委宣传部也启动了相应的整改问责程序。至此,125.4万元的被违规使用的财政资金,又回到了应在的轨道。

贯彻落实,审计助力,让政策“掷地有声”

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事关中央政令畅通,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和保障。国家提出的简政放权,就是为了更高效且公平地配置资源。然而审计组在2016年11月对甘肃省公路项目审批建设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交通运输部下达的甘肃省2015年公路建设计划中,有4条公路项目仍未获得审批。

公路项目为何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带着疑问,审计人员展开了进一步调查。调查发现,早在2015年8月17日,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交通运输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全省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权限的通知》,将省道二级以下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权限,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调整为市州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但同年9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调整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等审批权限的通知》中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1亿元及以上隶属于市县的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审批。上述2个文件中关于省道二级以下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权限的规定不一致,相互矛盾,造成上述项目久久不能开工。

及时鞭策进度,保障项目如期落地,是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组反映上述问题后,甘肃省人民政府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于2015年11月30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审批权限的通知》,明确规定省道二级以下公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州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并要求市州投资主管部门及时按照新明确的审批权限完成相关项目审批。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发展改革等部门收到审计意见后,向省政府提出了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任甘肃省省长刘伟平作出批示,要求相应部门对满足条件的项目加快审批前期手续,确保公路项目建设进度。

截至2016年2月,甘肃省各市州投资主管部门已经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新明确的审批权限,审批了S228线景家店至三岔公路等数10条公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快了公路项目前期审批工作,有效推动了甘肃省公路项目早日开工。

长路漫漫,审计问道,奏响小康路上的交响乐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不仅是人员流动的桥梁、物资流动的纽带,更是思想交换的平台和通道。公路交通,作为保障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不但有服务和支撑作用,而且有主动引领和先导的作用。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判断之后,审计组把公路审计作为国家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重点任务之一,对全省公路的规划、建设、运营、养护情况进行了深入审计。

审计人员在测算核实全省二级公路财务收支和车流量数据时发现,甘肃省作为全国5个仍在实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省(区)之一,二级公路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一方面,大多数二级收费公路收不抵支,运营困难,部分路段的收费收入甚至仅为人员工资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是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群众出行负担沉重,司机冲卡冲关事件频发,阻碍着人员交流、物资流通、资金周转、产业发展……

面对这样的矛盾,审计人员从二级收费公路对甘肃省对外开放、全面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详细测算了近年相关数据,并专门派人前往收费站连续几日蹲守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二级公路收费管理标准不一,甚至存在违反交通运输部通行费管理相关规定为不符合条件车辆办理月票等优惠手续、违规使用绿色通道等问题。审计人员还注意到,甘肃省正在收费的二级公路中,大多数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于是,审计组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取消二级收费公路的可行性,从甘肃省未来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取消二级收费公路”的审计建议。

收到审计报告后,甘肃省人民政府立即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专门作出批示,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林铎也在批示中强调,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的“路一定要走通,态度要坚决”。今年2月24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公布了将在今年年底前一次性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消息。随后,在审计的督促下,甘肃省又加快步伐,明确了自2017年5月31日零时起,全面停止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政策,撤销83个收费站,涉及61条线路,总里程5088.09公里。至此,“二级公路收费站”——这个多年来横亘在百姓和政府之间的一道“坎”,彻底被清除。据审计人员测算,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取消后,每年将减少社会通行成本约10亿元,能够明显降低道路运输成本和社会负担,特别是在长途运输和物流领域尤为明显。

绿色发展,审计关注,守护青山秀水

绿色,是自然本色,也是发展底色,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开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双赢”之路,是审计人员长久以来关注的问题。

2016年第二季度,审计组在对陇西县进行审计时关注到,陇西县城区唯一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8000立方米/日,服务人口3.5万人,随着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的完善促进污水收集率的提高,进厂污水量不断增加,实际日污水需处理量高达1万吨。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陇西县每天有多达2500吨至3000吨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流经陇西县,短短40公里,入境时还是一道清流,出境处却只见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色泡沫,水质了变成劣五类污水。审计发现问题后,在进一步深入核实时发现,早在2013年4月就已获得批复的陇西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由于征地拆迁工作推进缓慢、筹措建设资金不及时,项目直至2015年9月方才开工,2016年6月审计时,尚未完成计划投资的50%。

审计指出问题后,陇西县人民政府立即安排部署审计整改。分管县领导现场督办,建设部门和环保部门抽调专人进驻施工现场,积极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严格制定施工计划,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3月,陇西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已通过环保专项验收,污水收集处理覆盖至整个城区。

打通政令畅通的最后一公里,任务重大,使命光荣。审计署兰州特派办审计人员在甘肃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为了全力推动改革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推动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设山川秀美的甘肃疾走奔忙,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吴建卓)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