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重庆特派办创新驱动完善审计实务导师制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2日】
【来源:审计署重庆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面对新入办人员多、青年干部占比大的办情实际,审计署重庆特派办积极探索、创新驱动,以模式创新为形、制度创新为基、方法创新为翼,进一步完善审计实务导师制,切实提升青年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取得较好成效。

一、积极创新模式,设置三类导师

按照胡泽君审计长以“导师组”形式落实好审计实务导师制的指示精神,该办认真领会,着眼于解决全办审计人力资源“一盘棋”背景下,导师和学生时常出现分离、影响指导效果的问题,立足于兼顾审计项目人员调配的灵活性和实务指导的针对性,提出将实务导师分为责任导师、项目导师、临时导师的思路,由3类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对指导对象进行指导和培养。其中,责任导师为指导对象所在处室的导师,在3年指导期间对指导对象负主要指导责任;项目导师是当责任导师与指导对象分处不同审计项目1个月以上时,由审计组为指导对象指定的导师,在项目实施期间对指导对象负指导责任;临时导师是因审计项目分工,项目导师与指导对象分处不同审计小组、时长在2周以上时,由审计组为指导对象在审计小组指定的导师,在审计小组工作期间对指导对象进行协助指导。3类导师的责任有区分、重点有侧重但密切衔接,职责不同、资格不同但目标相同,适应了指导对象业务的变化性,保证了实务指导的连贯性,实现了培养工作的无缝衔接。

二、积极创新制度,明确三条主线

为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该办审计实务导师制度的出台经历了“二上二下”的过程,即面向全办干部开展问卷调查征集意见、印发通知先行先试部分培养措施、再次以座谈会形式等向各处室征求意见建议、研究出台《审计实务导师制实施细则(试行)》。在制度设计方面,重点明确三条主线:一是明确时间主线,在3年指导期内,针对不同时点,把握工作重点,推进指导进程,每年年初由责任导师拟定当年指导目标和计划,每半年公示责任导师指导清单,次年年初开展实务导师和指导对象的总结和考核评优,形成计划、执行、评估与反馈的完整链条。二是明确主体主线,根据导师分类和所在处室不同,在区分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设立导师库和临时导师库,为确立和调整指导关系奠定基础;实行实务导师和指导对象双向选择机制,有利于双方因材施教、因材择学;建立审计项目和人员调配跟进机制,督促审计组为符合条件的指导对象确立和调整项目导师、临时导师,形成培养合力。三是明确过程主线,按照全程留痕的理念,通过归集导师聘书、指导协议、培训计划、指导清单、学习心得、业绩成果、考评结果,以各项文书档案为载体,不仅提升了实务导师制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也实现了督促落实的效果,并且为分析总结、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抓手。

三、积极创新方法,探索三种形式

通过在探索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升,该办形成以晒促绩的工作方法,助力提升实务导师制成效。一是晒出身份,在年初整训期间,结合新一批指导对象和责任导师的确定工作,举行审计实务指导协议集体签约仪式,强化主体观念和责任意识。二是晒出进度,为了便于各责任导师和指导对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每年上、下半年公示指导清单,形成责任导师之间的横向借鉴以及责任导师和其他指导对象之间一对多的交叉学习机制。三是晒出成果,通过在办内网站、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公示指导对象取得的工作、学习成绩,召开交流座谈会分享经验做法,开展各类导师和指导对象的评优考核,在全办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不断优化工作效果。(崔晶)

责任编辑:赵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