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兰州特派办:把好五道“关口”强化审计质量管理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6日】
【来源:审计署兰州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兰州特派办着力把好五道“关口”,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建章立制、建成体系,把好制度建设关。今年年初,该办对照审计署相关规定,梳理了办内审计业务制度,按照统一要求和审计工作实际列出了制度修订计划,以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审计业务规范化。目前已修订完成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文本格式、审计现场管理办法、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办法和审计项目总结暂行办法等6项制度规定。同时,针对制度执行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该办还陆续下发了《关于规范和加强审计信息审理审核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业务会议效率的通知》等文件,对制度形成有效补充,基本形成了覆盖审计项目实施、审理、审计业务会议等重要审计业务环节的制度框架。

提前介入、提高站位,把好方案制定关。该办坚持审计质量从源头抓起,守好审计实施方案制定这第一道防线,所有审计项目的实施方案都要经法规处审理、特派员审定,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由审计业务会议研究审定,把控审计方向和重点,强化质量意识、成果意识。在审理审核过程中,除了督促审计组落实好审计项目计划和工作方案的各项要求外,还关注审计组是否在确定重点审计事项时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加大”的要求,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助力各项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令行禁止,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将成果做大、做强、做优。

全程跟踪、全面审理,把好项目实施关。为确保审计工作不偏离方向、不走弯路,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该办采取从审计过程到审计结果的全方位跟踪审理,通过加大过程监督,强化审计现场负责人、主审、审计小组组长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促进审计工作按照预定目标和方向开展。法规处深入审计现场或利用审计组提交的审计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及周例会记录,了解审计进展及基本情况,与审计组一同研究政策,将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判断问题、辨别是非的重要标准,全面、历史、客观地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存有争议的复杂事项,同时深入分析原因和造成的后果,防止就事论事,从审理角度提出证据、法规、切入点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规范权力、规避风险,把好审计成果关。对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等各类业务成果,在保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基础上,该办还注意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对审计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实行“双业务会”制度。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以“三个区分开来”为原则,首先看是否符合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当前改革发展方向,实际效果如何,其次看是否符合当前的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和损失浪费,最后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定,正确处理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客观审慎地做出结论和处理。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审理审核工作,使审计定性和处理更接近实际、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准确反映新问题、新情况,助推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对审计取证、资料获取、账户查询等审计程序的审理,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审计行为守法,促进审计权力规范运行。

专人负责、专项通报,把好质量检查关。为加强对审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该办和其他综合部门一起开展日常质量检查,同时每年安排专人对照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等制度规范,对当年实施完成的审计项目档案进行检查,把好最后一道关口。检查中重点关注审计记录是否完整准确、全过程留痕,审计基础工作是否到位,外聘人员管理是否规范等方面,同时对审计取证、资料获取、账户查询等审计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回头看”,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在全办范围内进行通报,促进各业务处室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确保审计评价准确、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适当,全面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李佳)

责任编辑:陆泽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