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清”水来——审计署广州办对广东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审计调查侧记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0日】
【来源:审计署广州办】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4月至6月,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审计调查。审计发现的问题引起了广东省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整改工作。6月19日,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第三次会议解决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分配方法不科学问题。7月27日,广东省政府组织全省94个县的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约400人召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现场会,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月,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了《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推行安全工程“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

    走出了一条“政策评估”审计之路

    2009年是广州办“政策评估审计”的开局之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究竟该如何开展、如何在审计项目中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成为审计组一直认真思考的中心问题。项目之初,审计组就统一认识,明确提出:紧扣今年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将“民生审计”作为平台,以“农村饮水安全”为切入点,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在制定实施方案中,特派员认真指导,要求大家将政策评估的审计理念切实贯彻到审计工作之中。通过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审计组形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政策评估审计体系”。在项目正式进点之前,形成了清晰的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政策评估审计调查框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紧紧围绕实施方案中的评价体系要求,从评价标准、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针对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政策执行是否到位,体制机制是否协调,项目管理是否规范等方面,综合评价广东省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

    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大大提升审计效率与效果

    此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点多面广,涉及的工程点数以千计,对一些带有倾向性、典型性、普遍性问题的核实查验工作任务,异常繁重。面对这种情况,审计组结合多种审计方法,因地制宜,创新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

    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较短时间摸清共性问题。例如,审计发现个别地方农村已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统计口径方面存在问题。审计组采取了自查与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并抽查异常地区、重新核实数据等步骤,通过不断“挤水份”,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核实了解决饮用水不安全人数的真实性问题。

    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综合多方信息,发现体制、机制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水利、财政、发改、卫生等数十个管理部门。审计组每到一个地区,通过召开多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了解到项目立项、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卫生质检、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相关情况。这样通过比较相关信息,就便于发现部门之间、体制与机制上存在的相关问题。

    走访个别农户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深入了解基层农民的心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否完工,用水是否方便,水量是否足够等等问题,答案只有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第一手材料。如何反映一定数量群众的心声成为审计人员下基层必须面对的问题。广州办审计人员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审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在群众文化素质一般的地区,审计人员开展个别农户走访笔录,向公众宣读笔录并联名画押的方式,在详细了解基层情况的同时一并完成了审计取证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广州办的饮用水安全审计,对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自审计组开展审计调查以来,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加快推动广东农村饮水工程进展,截至2009年5月末,已完工通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比2008年末翻了一番;实际解决了300多万人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比2008年末增长了两倍以上。(吴边)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