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京津冀办财政审计推行“目标+经验+指导”传帮带模式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来源:审计署京津冀办】
字号:【大】 【中】 【小】
    日前,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为加强财政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业务骨干作用,增强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为新近入办的两位青年审计干部指定了审计实务导师,推行“目标+经验+指导”的传、帮、带模式,在其事业起步阶段为其加油助力。

    一是明确目标、细化任务。根据《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审计实务导师制实施细则》,召开专题会议对审计实务导师工作进行研究,充分酝酿培养目标和培养程序,将每个年度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进行细化、量化,要求青年审计干部在三年内逐步掌握财政、海关、国税专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技巧,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近期两位青年审计干部已经在审计实务导师的指导下,开始着手对风险信息审计、国家审计治理专题进行研究。

    二是交流经验,创新方式。实务导师按照“给定目标和关键点,放权发挥主观能动”的原则,充分挖掘青年审计干部创新意识,不给固定模式、不给死板套路。在培养过程中,审计实务导师除了给青年审计干部指定部分学习资料和课件外,更多的是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汲取经验、提高素质。在工作中适时结合审计案例、审计程序、计算机审计等对其进行现场启发式教学,在其出现新思路、新见解时多给予鼓励,让青年审计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审计事业输入新思维、新模式。

    三是全程指导,严格把关。审计实务导师将在工作和生活中对青年审计干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业务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李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