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京津冀办机关后勤改革取得较好成效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来源:审计署京津冀办】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9月以来,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署党组具体要求,着眼特派办长远发展,紧密结合特派办工作实际,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该办始终瞄准改革目标,注意吸收干部职工意见建议,主动倾听群众呼声,使改革实现了合法依规与合情合理的协调统一,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消除了四大风险

    一是消除了经营风险,物业中心的经营活动停止后,符合国家政策和审计署有关规定;二是消除了劳动用工风险,引入物业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后,实现了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依法解聘了原物业中心聘用人员,使劳动服务用工彻底市场化;三是消除了公私合办物业的政策风险,改革使办公楼与职工家属宿舍的物业实现了分离分管,各聘服务企业,各担服务费用;四是消除了财务管理风险,取消服务中心财务单设机构,合并到办财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消除了自管自用、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规范和减少了经费支出

    服务中心代表特派办与物业公司按年签订服务合同,按月支付费用,预算执行更加透明,预算控制更加有效。由于实现了办公楼与职工家属宿舍物业管理费用的公私分开,与物业管理和后勤保障相关的一些费用开支开始呈下降趋势。据统计,该办近两年水费、电费、交通费和车辆维修、食堂费用等支出水平与2009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0年比2009年人均能耗费用下降18%;职工伙食费支出在与2009年基本持平的前提下,食堂饭菜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三、提升了后勤保障质量

    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是后勤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后勤改革突出解决了机关干部职工普遍担心和关心的问题,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一是实施人性化服务。为解决办公环境单调乏味,调节视觉疲劳,增加了办公楼公共区域的绿植摆放;为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办公楼卫生间增加了洗手液和擦手纸;为随时保持办公区卫生整洁,要求物业人员在定时保洁的基础上,增加巡视频率,随时对脏污部位进行清洁。经过多方努力,办公区环境状况大大改善,更加整洁美观。

    二是提高保障效益。在食堂管理改革中,经多方征求意见,确定了“与交通银行合办食堂,引入专业餐饮公司具体经营”的模式,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了饭菜品质,丰富了饭菜花样,改善了就餐方式(由卖饭制改为自助餐)和环境,干部职工对食堂改革普遍感到满意。

    三是建立进言献策互动机制。新的机关后勤体制机制运行以来,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注重跳出后勤办后勤,定期或不定期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集体智慧不断完善规则,提高服务水平。

    四、理顺了后勤体制机制

    通过改革,目前服务中心建立了“职责清晰、关系顺畅、竞争择优、公私分开”的后勤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剥离了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对职工家属宿舍的物业管理和社会管理责任,只代表特派办对现有公产房行使业主权利义务,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办公楼和周转房的物业管理。注销物业中心后,消除了经营和管理聘用职工的风险,便于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一心一意抓服务质量。

    二是通过改革,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内部重新明确了岗位职责,各级各类人员权责分明,工作有布置有考核,更加符合现代管理要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与引入服务企业按合同行使权利、承担义务,清晰明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是对机关后勤服务中心部分内设岗位试行了竞争机制,对岗位职责、岗位待遇、考评办法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职工家属宿舍物业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自主签订管理合同,物业管理费由业主与物业公司直接结算,物业公用部位维修由受益人协商决定,业主自用部位维修由业主与物业公司自主协调确定。

    通过后勤改革,理顺了后勤保障机制,提高了保障效益。后勤不再是特派办整体工作的“短板”,而逐渐成为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的“加油站”和“充电器”。审计人员在办内工作,感到方便、舒适和温馨,外出审计感觉留恋、归属和放心。改革后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为特派办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陈华章 李双起)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