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哈尔滨办积极探索“五项创新”提升审计研究能力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5日】
【来源:审计署哈尔滨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以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为核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做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治办思路为指针,将审计研究纳入全办工作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审计研究“五项创新”,在审计中研究、在研究中审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重建机构、完善制度,创新研究组织。通过对审计研究机构进行重组,该办建立了以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秘书处为执行机构、会员大会为活动平台、分会和课题小组为研究载体的审计研究组织架构。办党组成员亲任正副会长,副特派员担任常务副会长,主抓研究会各项工作,选派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人员兼任秘书处职务。制定了研究会章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研究会兼具民间社团和行政机构两种性质,增强了对审计人员的吸引力、研究活力和工作执行力。审计研究会实现了“工作有人落实、事情有人协调、结果有人把关、问题有人审议”,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明确目标、“审研”融合,创新研究理念。该办不断创新审计研究理念,有效增强审计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审计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审计什么”的审计研究理念,积极探索审计研究和审计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2011年,研究会认真学习《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精神,创造性将名称由“审计理论研究会”更名为“审计研究会”,对研究会的工作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继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审计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审计,课题就是专题、专题就是课题”的研究理念,将审计研究任务纳入具体审计项目,倡导“研究式”审计,较好地解决了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
    
    三是扎根实践、突出特色,创新研究内容。该办强调审计研究一要体现“审计”特色,以审计项目为载体,用事实做支撑,不搞依托引用摘抄的“拼盘式”研究;二要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积极关注和反映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对俄贸易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确立了“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保护区”等特色课题;三要突出“高端”特色,积极探索“央企审计分析和预警系统研发”和世界审计组织国家关键指标的审计研究等前瞻性的研究。各项审计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低保制度运行的专题报告》、《中央企业审计分析和预警系统研发》课题,得到署领导的肯定和好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保护区》和《增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两篇专题报告被审计署向新华社高层内参推荐。

    四是阶段管理、“审调”结合,创新研究方式。该办结合审计项目管理,将专题研究管理过程分为计划、选题、研究、成果四个管理阶段。计划阶段,研究会每年年初结合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将专题研究方向落实到各业务处,由各处会员组成研究小组。选题阶段,研究会结合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将专题报告选题和研究思路写入审计实施方案,报经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研究阶段,秘书处不定期要求研究小组报告研究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等情况,汇总后向委员会报告,提出并落实解决措施。成果阶段,每个审计项目都要提出开展审计研究和撰写专题报告的工作目标。
    
    五是广泛参与、有效激励,创新培养机制。该办以建设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审计研究梯队为目标,强调审计研究不是“个别人”的研究,要在研究会这个平台上,形成研究合力,丰富研究成果。为逐步建设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丰富研究成果,研究会大胆实践,采取了四项措施,在制度上保障和激励会员开展审计研究。第一,实行会员分级制,每年根据会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级,根据级别赋予不同的研究任务,给予不同的研究环境和物质保障。第二,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每年按照研究计划对会员进行考核,按照优秀、达标、不达标3个考核档次,采取升级、保留级别、降级、劝退等不同的奖惩措施。第三,将审计研究工作纳入处室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完成专题报告、发表论文或文章等绩效指标成为考核处室工作的重要内容。第四,建立单项评优展示机制,针对专题报告、研究论文、发表文章等不同的研究成果,每年进行单项评优并在办内予以展示点评。(吴原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