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上海办构建计算机审计能力均衡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来源:审计署上海办】
字号:【大】 【中】 【小】
    在各项审计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计算机审计,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审计成果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辅助审计工作较为普遍,但存在审计项目信息化条件差异较大、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能力的全面发展。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在对各个业务处室计算机审计资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业务处室工作特点,探索构建计算机审计能力均衡培养模式,力求打破“资源壁垒”,实现办事处审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该办对“资源性富矿”提出高标准、高要求,要求出计算机审计成果的精品。金融处、企业处等处室的审计项目中数据资源丰富,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较为完善,可形成计算机审计成果的基础较好。“资源性富矿”并不意味着“成果性富矿”,必须注重在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总结提炼。该办对“资源性富矿”处室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加强在要情、要目等审计信息中提取总结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成果,由计算机处派出骨干力量支持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审计的成果水平。
    
    同时,对“人才性富矿”则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处内计算机审计有特色的发展。部分处室具备计算机审计能力较强的骨干性人才,虽然项目中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客观条件有好有坏,但只要抓住特色,就有可能形成专题性、有特色的计算机审计成果。对于有人员可独立承担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处室,该办采取内外合力的方式促进“人才性富矿”优势的发挥:“外”,由计算机审计处前期跟进,研究审计项目的特点提出计算机工作指导性意见;“内”,处室内部也给骨干人员“压担子”,要求他们多承担计算机审计工作。
    
    另外,对于计算机审计力量相对较为薄弱的处室,从工作规范化要求抓起,提高计算机审计成果质量,培养并尽快提高业务骨干人员能力。部分处室计算机审计客观环境较弱,要加强对计算机审计成果的规范化要求,保证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的质量,以培训、交流等形式培养并尽快提高这些处室骨干人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田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