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成都办积极探索审计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取得较好成效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0日】
【来源:审计署成都办】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以来,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将绩效理念融入审计项目预算管理,建立健全机制和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初步实现了对审计项目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和全过程、动态管理,对促使全办增强自我约束意识、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内部管理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一是创新思路,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根据财政部、审计署对预算管理的新要求和工作实际,该办及时更新了成本管理理念,从当初单纯的节约审计经费到如今的严格预算执行,从简单的审计成本控制到如今的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尤其是现阶段,在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同时,注意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创新管理机制,从而借助预算管理平台使审计项目计划、预算编制、人力资源整合、项目与预算执行、目标考核等有机融合,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为实现这个目标,办党组提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落实的要求,使审计项目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

    二是创新机制,确保绩效预算管理取得实效。首先是完善预算编制机制。在年初业务处提交的各审计项目概算的基础上,考虑办内人力资源分配、重点工作安排等因素,在测算各审计项目预算期间,与各业务处室负责人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沟通,将当年署计划内项目拟参加的人数、工作量及各项费用测算的依据、方法等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听取业务处的意见,形成的预算草案在征求分管办领导意见,取得共识后提交特派员会议讨论通过。其次是建立预算公告制度。在办内采取适当方式向全办职工公开各处室编报的概预算和工作量,审计项目预算分配办法和决策过程,增加和调减项目的依据、数额,各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审计成果等,使大家对审计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效果都做到心中有数,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再次是规范预算调整机制。为了弥补年初概预算的不足,该办按照动态管理原则建立了预算调节机制,并做到突出成果导向和公开公平,使预算调节机制成为弥补概预算缺陷的有效措施。最后是建立预算执行跟踪评价机制。在对各审计项目下达预算时明确提出了全年预算执行完成率合理的浮动范围为上下10%的预算管理目标,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各业务处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肃性、完整性、准确性,以确保预算执行到位。同时,还制定了定期通报审计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制度,以增强全办同志预算执行观念,使审计项目预算在全办范围内有序、规范地执行。

    三是创新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算管理过程控制。该办开发了审计现场管理暨绩效跟踪平台,利用当前使用迷彩U锁可随时远程登录专网的便利条件,在审计专网上建立的审计现场管理监控平台。该平台的基础数据来自自动计算的工作量、审计人员上传的审计工作资料、审计成果数据等。它通过对各审计项目现场人员、经费、工作量、审计成果的动态反映及全过程监控,使每个审计项目、每个处室、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一清二楚,“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目了然,有效解决了“审计人员在哪里?”“在干什么?”“干了些什么?”“干得怎么样?”的难题。该平台既能反映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又能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平台的各种排序分析,项目之间的绩效一目了然,实现了项目预算执行与绩效实时跟踪、审计过程有效控制的有机结合,加强了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与评价。这一创新试点,是该办将绩效理念融入审计项目预算管理,对审计项目的预算管理由事后前移到事中,并全员落实的一次大胆尝试。为最大限度发挥审计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保障。(王洪勇 孙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