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10月25日,那是抗美援朝纪念日。记得小时候,我总是盼着和外公一起睡觉,因为外公有讲不完的睡前故事。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岁月。
“话说1953年……”,每每想起这句经典的故事开场白,我就感到熟悉又亲切。我的外公黄盛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4师131团高射机枪连队的一名战士,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1952年入朝作战,1954年凯旋回国,参加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与英雄功臣“黄继光”“邱少云”同属一支部队。
敢于较量,更善于较量。朝鲜东海岸的一场地对空伏击战,是外公最常提及的故事。1953年,敌机频繁轰炸志愿军连台山阵地,为了彻底打掉敌方嚣张气焰,外公所在的高机连配合友军高炮部队,在摸清敌军战术战法的基础上周密部署,在连台山附近设下埋伏,成功击落9架敌机,而我方人员无一伤亡。这场大捷,让敌机再也不敢贸然行动,有效保障了我方军事设施的安全,极大鼓舞了志愿军官兵的士气,更加坚定了战胜敌军的信心,成为外公最自豪的一段回忆。
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敌情。除了地对空的正面较量,外公也在阵地后方与敌人斗智斗勇。1953年4月的一天,外公跟着班长高敬河在东海岸执行任务,路过一个朝鲜村落的村长家,发现有两个陌生的朝鲜人,一个老头和一个年轻妇女。外公试着和他们聊天以辨明身份,但对方闪烁其词、支支吾吾。外公顿时提高了警惕,一边稳住两人,一边暗中向巡逻的联防队通报敌情。后来,经过突击审查,证实了这两人正是潜入我方控制区刺探情报的特务人员。
艰难困苦锻造钢铁意志。战场上的交锋激烈紧张,战场下的生活极为艰苦。由于饮食长期单一,外公和大多数战士因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到了晚上就看不清周遭环境,变成“瞎子”,更糟糕的是,构筑工事、作战行军等多在夜晚进行,夜盲症给志愿军战士行动造成了极大困扰。为了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外公长期住在山上、坑道里、猫耳洞中,零下20多度的天气,潮湿阴冷的环境,加之缺少御寒的棉衣棉裤,留下了老寒腿毛病,但也造就了他坚韧吃苦的性格。
为有牺牲多壮志,生死相依战友情。战火伴随着流血,朝夕相处的战友,却牺牲在胜利之前。外公和陈水清分别是连队三班和七班的机枪射手,两人友谊深厚、互相帮助,陈水清还在敌军轰炸志愿军阵地时救过外公性命。1953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的日子,各方部队按停战要求自22时起完全停火。当时外公所在部队负责保卫东海岸一座水泥大桥,为防止敌军搞小动作,外公及战友仍坚守阵地一整天,未撤离战场。21时55分,夜空中突然窜出一架敌机,向志愿军阵地发射多枚火箭弹,其中一枚火箭弹从外公头顶划过落到前方工事上,外公的军帽被打掉了、头发烧着了,陈水清被火箭弹击中、当场牺牲。
不忘初心,坚持前行。战后,外公回国参加、见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将满腔热血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空降兵部队建设工作中。现在的他年逾八旬,眼睛和耳朵不比当年,但思维极为敏捷,数十年如一日般地关心国家大事和军队建设,每到晚上7点整,都要准时坐在电视旁听新闻联播;中外军事装备如数家珍,哪种战斗机的性能好,哪款坦克的火力猛,讲得头头是道。
抗美援朝一战,中国军人凭着“向前,向前,向前!”的军魂,无所畏惧,英勇战斗,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被祖国人民称赞为“最可爱的人”。如今的我,生活在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时代,倍感珍惜。作为国家审计铁军的光荣一员,面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我时刻以外公为榜样,努力培养敢于审计的魄力、善于审计的能力,时刻保持发现问题线索的敏锐性。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想起外公蹲在阴冷潮湿的防空洞里面就着雪吃炒面的艰辛,想起外公和战友面对炮火无惧生死的勇敢,想起外公在空降兵部队一遍又一遍练习跳伞的坚持,我的内心就好似凛冬的暗夜燃起一簇暖焰,拨开迷雾照亮前路,鼓舞着我继续在农业审计领域探索前行,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落实、确保涉农资金安全效益。
我想,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应该就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最好的慰藉,就是对那段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最深的铭记。(冯晓晟)
责任编辑:何晓源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