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书房的抽屉里,静静躺着一把老算盘。乌木的框架已经泛出温润的包浆,黄铜轴杆被磨得锃亮,23档算珠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算盘还是上世纪60年代,爷爷在国营建筑公司工作时配发的老物件,陪他算过无数笔工程账。父亲从小跟着爷爷学珠算,后来学了会计,总在家拨弄这把算盘。如今,我成了审计人,这把算盘虽然没有传到我的手里,但算珠起落间的“分毫必较”,却融进了我的血脉里。
爷爷的算盘:建筑工地的“良心账”
上世纪60年代,爷爷作为县建筑公司的总账会计,算盘和账本是他最得力的工作伙伴。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建筑公司的账,差一分钱,可能就少一块砖、缺一袋水泥,楼就盖不结实”。1963年冬天,临近年关对账,爷爷发现账上有两毛七分钱的差异。有同事说:“四舍五入算了,不影响大局。”爷爷却固执地摇头,在昏黄的灯光下熬了一整夜,算珠在煤油灯的光晕里上下翻飞,硬是把上千张单据重新核对了一遍,最后发现是一张运砂石的票据上把“3.96元”写成了“3.69元”。同事和爷爷开玩笑,说他太较真,爷爷却说:“国家的钱,差一分也是差。”
父亲的算盘:乡镇干部的“民生账”
父亲从小跟着爷爷学珠算,在算盘的噼啪声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上世纪90年代会计专业毕业后,父亲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到偏远乡镇工作,爷爷的那把算盘也被他带到了乡下。
在乡镇工作的那些年,父亲把算盘功夫用在了扶贫款发放、农业补贴核算上。1996年夏汛,全乡21个村的救灾款要在一周内发放完毕。父亲带着算盘和账本,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核对,发现一名“五保户”的救济金被漏登了。村会计满不在乎地说:“不就少登记一户嘛,不影响大局。”父亲“啪”地一抖算盘,坚定地说:“一户也不能少!”那天,他冒雨往返20里乡村土路,就为了补登这120元救济款。后来会计电算化逐渐普及,那把算盘没了用武之地,被父亲放在抽屉里。父亲对我说:“现在电子化设备普及了,但心里这把算盘永远不能收起来。”
我的算盘:审计新人的“真相账”
2023年8月,刚走出象牙塔的我踏入了审计局的大门。没想到,3个月后,我第一次独立跟进的核查项目就撞上了块“硬骨头”,核查公司账目存在账账不符等问题。面对质量不佳的数据,我静下心来,选择了人工核对这个最“笨”的方法。一笔笔数据在我眼前滑过,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凭证,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与记忆中的算盘声交织。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爷爷在煤油灯下用算盘核对单据的身影,听见父亲在乡村小路上骑车时算盘晃动的声响。这些回忆让我在枯燥的核对工作中始终保持耐心与专注。经过2周的连续奋战,我终于揪出导致差错的原因。这场与数据的“战斗”,让我体会到虽然核算数字的工具在变,但寻找每一笔账目真相的执着没有变。
如今,那把老算盘依然静静地躺在家中的抽屉里,它虽然早已不再工作,但它所承载的家风却代代相传。工具在变,行业在变,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账要清楚,数要真实。人,要敢于较真。
文字:山东省德州市审计局 姚媛
责任编辑:张弛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