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河口边境幸福村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来源:中国审计报 】
字号:【大】 【中】 【小】

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今年7月初,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审计局在河口县开展审计,审计组此次边境之行,耳闻目睹了一些动人的故事,感受到边境各族人民携手奋进新时代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下湾子村

来到下湾子村的第二天,红河州审计局开展的边境幸福村政策措施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早晨8点半,按照安排,审计组一行人前往河口县桥头苗族壮族乡下湾子村委会,来到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边境幸福村基本设施建设等项目现场。

在“S”形公路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了桥头乡。该乡地处滇东南,位于河口县城东北部,距县城约80公里,东南部与越南接壤,是苗、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云南省506个贫困乡之一、106个边境少数民族贫困乡之一。

这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境内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旱稻、玉米、大豆、红心柚子、菠萝、草果、肉桂等。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十分薄弱,

盛夏时节,下湾子村的红心柚子、菠萝、草果等种植基地里面绿意盎然,树上、地下果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吃过午饭,审计组全体成员便忙开了。

“你们的村史馆建在哪里?”

“老卡中越交易集市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审计组成员走进易地搬迁户家中了解情况,边听边记录……

边境幸福村的新气象

下湾子村是河口县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得益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现在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了。”下湾子村委会党总支周书记说,下湾子村委会所辖12个村民小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道路”是村民们提到“幸福”时最先想到的一个词。

“以前村子里都是坑坑洼洼的路面,出门走路经常会崴伤脚、摔坏腰。”村民说。现在,这个峡谷深处的苗家山寨,连接家家户户的村间路由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不但连接外面世界的道路平坦、便捷了,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下湾子村委会老卡村民小组,村口的屋顶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易地扶贫显真情,安家脱贫感党恩”几行大字格外醒目。在进村道路两边的文化墙上,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墙画把党的方针政策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村民告诉我,以前墙面经常有人乱涂乱画,显得乱糟糟的,但现在路过这些墙画时,他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村民的旧房每逢下雨就漏水,现在搬进小区,不怕风吹雨打,也吃穿不愁,日子过得舒坦多了。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回到了村,种植红心柚子、菠萝等作物,每天除草、施肥,忙忙碌碌间也有不错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旧貌换新颜的下湾子村,环境越来越好,大伙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民族文化交流精彩纷呈

老卡村民小组地处中越边境哨卡之处,至今已有200余年设卡历史,因而得名“老卡”。2020年8月,老卡中越交易市集建成,为边境人民带来新的生活体验与发展动力。

今年52岁的张女士在老卡村民小组生活了30多年。种田之余,她和丈夫还在路边经营着一处五金摊,见证了这里从露天风吹日晒摆摊向老卡中越交易集市转变的全过程。

“大姐,今天买点什么菜?”“你给看着挑几样就行!”在老卡中越交易集市内,像这样的交易几乎随处可见。“这里蔬菜新鲜又便宜,以后买菜就上这里来。”来自越南的阮女士说。阮女士住在老卡村附近,有着20多年买菜经验。老卡中越交易集市建成投运以来,她便成了这里的常客。老卡中越交易集市不再只是简单的交易市场,更是边境幸福村消费升级的生活场景,扩大了边境村民充满烟火气的社交圈。

周书记介绍,平时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群众还会自发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现场,芦笙舞蹈、乐器合奏……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中越各民族男女老少身着民族服饰,或打卡特色美食,或伴着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最为隆重的“花山节”上,中越双方苗族群众共同出节目,同台演唱,加强了苗族同胞的文化交流。每年“三月三”,壮族同胞都自行组织丰富多彩的对歌活动,还会邀请越南边境一线的壮族人民一起对唱。你来我往间,民族文化活动和交流更加密切,促进了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中越边境民族的和谐发展。看到边境幸福村的新变化、新气象,看到洋溢在各族群众脸上灿烂的笑容,听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言,那一刻,我心潮澎湃。

现在,河口县193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个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逐步实现旧貌换新颜。一个个特色村寨已初见雏形,一幅幅田绿水美、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生活富足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铺陈开来。

文字: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审计局 赵仕会

责任编辑:刘文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