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夏季总是阴雨连绵,湿漉漉的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在雨中,2017年扶贫资金审计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那年深秋,我跟随审计组来到某省一少数民族县,按照任务分工,我和同事负责一个镇的危旧房屋改造资金审计。从地图上看,该镇下辖10多个村落,其中最远的村落离镇中心近30公里,进村的道路曲折难行。
汽车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颠簸了近1小时后,司机突然停车——前方10公里的山路因连日雨水已成泥潭,汽车无法通行。县扶贫办的干部劝我们回去,等路况好了再来。但惦记着工作,我和同事还是决定背着电脑走完这10公里的山路。
没想到,仅仅走了大概1公里,一座断桥就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扶贫办的干部告诉我们,这座桥是村子唯一的出入通道,2013年遭台风冲垮后,一直未修复,村民出行都是蹚水过河,遇到暴雨时更是险象环生。好在11月的雨水不算多,我们踩着石块勉强过了河,在泥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
终于,经过近两小时的徒步,我们到了该村,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这个村建在山顶,是少数民族村落,茅草房、铁皮屋、砖瓦房高高低低交错排列,一级级蜿蜒的台阶连接着每家每户,三三两两的小孩打着赤脚、穿着拖鞋追逐玩耍。置身其中,我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在村主任老李的带领下,我们查看了村里唯一的小学和运动场。在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和运动场顺利完成了更新改造。虽然学校只有不到20个孩子,但教学条件不成问题。经过和村主任深入交谈,我们得知,村民最发愁的还是村口那座垮塌的桥。虽然村里、镇里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但由于所在区域涉及自然保护区,修桥修路都要征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多头管理的繁琐程序让桥梁修复工作迟迟没有着落。
4年了,小小的一座桥一直没修好。有多少孩子是被父母背着、手拉着蹚过湍急的河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如果能帮村民解决出行问题,那走再多的山路也值。回到县城后,我们立即撰写了“断桥常年未修严重影响村民出行”的审计取证问题,并向相关部门搜集支撑材料,将问题纳入全省汇总报告反映。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相关部门调整规划,顺利解决了桥梁修复的审批程序问题。
半年后,村主任老李给我们发来了信息:“桥已经修好。”想到这短短五个字背后是村民不再为出行发愁、孩子们能蹦蹦跳跳走过新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对我而言,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也不是推动体制层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但审计工作却如一座“心”桥,连接起了村民和政府。审计底稿上的数字显示着民生温度,它时刻提醒我,要始终坚守为国而审,为民而计。
文字:审计署深圳特派办 刘严斌
责任编辑:张弛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