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传播学视角谈审计队伍法治精神的树立
阮士君 (审计署广州办)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我国的审计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有由宪法赋予的综合性监督职能。审计执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在审计队伍中树立法治精神是更好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和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法治精神的树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向特点群体传播相关理念的活动,本文运用组织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对这过程中各方面因素进行梳理,以获得启示,加强效果。
    关键字:组织传播学 审计队伍 法治精神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审计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审计监督和依法审计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审计事业范围和深度的发展,审计队伍一定程度上出现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依法治国、依法为民、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未能完全树立。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在新的起点上认真谋划,不断推进审计法制工作,提高审计队伍法治化水平,以审计法制建设的新成效来促进依法审计工作。本文尝试使用组织传播学分析模式,更好的理解审计队伍树立法治精神的各个环节及探讨每个环节所应注重的传播技巧。
    
    一、组织传播学的分析模式简介
    所谓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信赖关系结成的组织网络,创造和交流讯息的过程,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传递活动。参照这一定义,“在审计队伍中树立法治精神”这一行为本质可以认为是一种组织传播行为。组织传播学学者拉斯韦尔(H.1.asswel1)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48)一文中提出了:‘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1)?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ect)?’据此,引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传播者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谁),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的“5W模式”揭示了一个传播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传播行为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
    
    二、以“5W”模式对树立法治精神过程的分析
    (一)传播者分析。传播者即谁来进行传播,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对在审计队伍树立法治精神这一命题来说,各级审计机关是根本主体,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和规范审计干部的作用。
    以这一视角,笔者认为要求作为传播者的审计机关要树立榜样作用和权威性。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要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如考评制度、工作流程等,在组织内形成有规可依的良好氛围,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积极探索和推进审计机关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不断提高机关的公信力和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组建专门团队负责对树立法治精神这一活动进行长远规划和实施,以文件或实施方案的手段达成共识,再有步骤有层次推进法治精神的树立,充分发动干部参与,使整个过程有感染力与可接受性,使机关在树立法治观念的活动中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内容分析。内容是传播的客体。在本文讨论的命题中,要传播的内容就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可以简单描述为法治理想、法治行为和法治意识共同构建而成的价值体系。在传播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传递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法治精神与审计中心工作的关系。法治精神对审计中心工作有促进作用,树立法治精神首先要提高对依法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宪法》、《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行使审计监督权时,必须严格遵守《审计法》和审计准则,摒除个人好恶和主观臆断,在审计范围、程序、内容和重点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被审计单位保持客观的地位,做出公允的评价和结论。因此,要确保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坚持依法审计。
    二是审计工作中需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活动,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新形势下审计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准确的运用法律为审计出的各种问题去判定,并依法准确的定性和做出处理处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传播最直接的法律知识是在树立法治精神的基础。
    三是法治精神的行为模式。除了相关理念、知识,法治精神需要被落在实处,这就要求作为传播者的审计部门对法治精神的行为模式有清晰的、可行的描述。使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有可参照的标准,例如到底学习什么知识、怎么学,例如工作中如何遇到问题所作出的反应等。
    
    (三)渠道分析。渠道是信息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途径,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在谈论树立法治精神中传播途径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传播快捷、信息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霞要渠道。传统的报刊、宣传栏、小册子等由审计部门官方发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而微博、网络等新兴媒体更多的是为成员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及时、大量、广泛地传播法治精神,做好宣传报导、舆论引导,是推进法治精神广泛传播的时代要求。
    2、课堂教育。课堂是传播法治精神的重要阵地。审计部门可以采取开设培训班、邀请专家作讲座等方式,加强审计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同时狠抓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化他们对法治精神内容和实质的理解、增强他们对认同感,使其逐步接受、掌握并切实践行。
    3、人际传播。以人际交流形成的口头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优化部门的舆论环境,宣传正面典型实例,同时通过知识竞赛、论文征集、学习活动月等互动形式,使审计队伍由被动的受传者变为主动的传播者,使他们在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中不断变化,既是体系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接收者。另外传统的口口相传可以结合新兴技术如移动通讯、网络等形式,使法治精神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四)受众分析。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传播所指向的对象。受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各不相同。对国家审计人员稍作分析,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在进入时经过层层考核筛选,具有财政、财务、金融、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专业性较强。而且作为公职人员政治性和思辨性较强,容易响应官方的号召。但国家审计监督的现代化与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的确有所显现。
    由此在审计队伍中树立法治精神必须进行有针对性。一是传播形式上要求做到审计人员的充分参与。审计人员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基础,法律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会迅速提高。以往法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具体法律法规和法律条文的宣传和考核上面,而且重知识轻理念、重灌输轻文化、重形式轻实效,使得法治教育成为政策应景性的活动收效不大。所以应该提高审计人员对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使他们关注和学习、自觉配合,要想提高效果。二是制度化行为和制度安排保障法治精神普及的效果。审计人员对法治精神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各种原因行为与意愿相违背的情况出现机率不小。法治不只是一项原则、一种理论、一个理想、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它必然要具化为制度化行为和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指导和规范行为的实用价值。
    
    (五)效果分析。效果是所有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是传播过程中诸多要素的集合作用。对于树立法治精神来说,需要在主体宣传扩大化、内容形象化实用化、渠道广泛多样化和抓住受众特点下功夫,才能达到有效结果,使审计队伍在思想上认识理解、行动上实践。
    思想上认识理解。一个传播行为首先需要人们知晓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内容的专业性以及审计人员广泛性三者结合,利用大量、丰富的宣传形式普及法治精神内涵、基本内容,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让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能看到、听到、读到、谈到。
    行动上实践运用。要把思想转化为自觉认识,进而采取相应的积极行动。就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传与身教栩结合,增强说服力,这种内在的价值信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工作到日常社会生活,把法治精神贯穿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用实际行动引导、带动审计人员自我教育,提高践行法治精神的自觉性。
    
    三、结语
    以组织传播学的视角,一个传播行为只有达到传播的目的才能称之为有效。在审计队伍树立法治精神的过程中,认清传播主体、实用化理论内容、拓宽传播渠道.针对性教育受众才能达到将理论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的效果。(阮士君)
    
    参考文献:
    1、林瑞基,组织传播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
    2、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年1月.
    3、易立时,《建立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的思考》,《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