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
史旋(审计署武汉办)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精神纽带、精神支柱和深层源动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发展深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要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为目标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高审计干部的文化素质,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审计制度 文化基础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政治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国家审计事业也随之日益发展深化。然而,国家审计的蓬勃发展不但需要优良的审计资源和优秀的审计队伍,更需要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其精神纽带、坚强支撑和深层动力。国家审计事业只有深深植根于社会的历史与文化现实中,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华,担当审计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营造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深远的,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底蕴,具有超越时空、历久而弥新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维系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断绝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的精神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已经证明了其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保障等制度;宪法、审计法等法律则提供了法制基础。
    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应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承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以“扬弃”的态度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建设开放的,能够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发展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担当创造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体制和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审计文化使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要应对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担当的文化使命。
    
    二、认清审计文化的目标,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领导审计文化建设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限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文化建设目标的理解也在变化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越来越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都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论断。同党的文化建设相呼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体有五个阶段:(一)服务于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目标阶段;(二)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阶段;(三)配合财政体制改革,服务于保障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阶段;(四)服务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阶段;(五)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体制和制度建设的目标阶段。
    时至今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道路上,我们要认清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领导文化建设。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最终要实现服务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并推动国家良治的目标。
    
    三、通过建立核心价值观,进而建设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文”指文字、文采,又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文化的核心要素表现为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符合意愿或违背意愿的观念,是决定社会或组织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抽象观念。一系列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又组成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社会或组织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之后的当代中国,一方面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现代化转型带来的精神紧张和商品社会的浮躁、拜金,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失落。同时,由于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急速推进,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加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腐败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这种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文化建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必然地要求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观、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大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也要实现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并推介、贯彻于整个审计系统。
    经过30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刘家义审计长适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详细阐释,即“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些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体现了审计干部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
    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忠诚,就是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党员、公务员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清廉,就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 依法,就是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独立,就是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奉献,就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核心价值观一起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建立以来的文化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塑造审计精神,才能在形成以责立志、以德立身、以能立业、以行立信的审计文化氛围。
    
    四、审计文化建设要促进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建设,应当明确审计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道路上,我们应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审计机关是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审计机关要履行好法定职责,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就是要认识到: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阶段就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的基本工作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
     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露、抵御功能的一个“免疫系统”,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及时跟进、密切关注整个经济运行安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密切关注经济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提出对策性建议,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以增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力”。
    自国家审计建制开始,始终遵循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工作的重点与布局,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三十年来,审计机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突出审计重点,深化审计内容,从最初的参与打击经济犯罪,到服务于国家治理;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到“汶川地震跟踪审计调查”和资源环境保护审计,等等,均证明了国家审计机关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尽责履职。(史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194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3].张立民,郑军.国家审计、产权保护与人权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6):3-12.
    [4].王鸿.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内涵[N],中国审计报,2009-4-25(5).
    [5].毕华峰,韩力等.国家审计文化的理论地位和构建路径[J],2012,(4).
    [6].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J],2012-5-16,(10).
    [7].“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8则[J],2012-8-23,(16).
    [8].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管理创新[J],2012-9-1,(17).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