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切入点
周宏伟(审计署沈阳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工作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总结近几年信贷业务审计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开展审计工作,即政策、权限、程序、风险、尽职、质量。

    一、政策

    国家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维护经济秩序的法律和法规,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政策、法律、法规就是我们审计工作的第一个切入点。重点要审查国家经济、信贷等政策在商业银行的落实情况。以近年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为例。审计结果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有些内容已经被曲解或误读,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信贷业务方面,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部分商业银行违反宏观调控政策,贷款投向不合规,主要表现为:

    一是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目前,部分商业银行仍然热衷于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
    二是向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违规发放贷款。主要是向“两高一剩”等限制类行业的项目发放贷款。此问题在基层支行比较严重,资金主要投向了普通钢铁、小水泥、30万千瓦以下的火电项目等,是地方政府和基层银行为各自利益合作的结果。
    三是违规向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部分商业银行无视房地产调控政策,采取各种手段绕道放款,或采取变通方式违规放贷。
    熟悉了解政策、法律、法规,是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把握实质,不能似是而非。理解上出现错误,执行上就会出现偏差。

    二、权限

    信贷业务是授权项目,需要层层授权。商业银行各级基层单位都要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信贷业务。因此,审查商业银行各级基层单位是否在批准的权限内开展信贷业务是我们的另一个切入点。笔者在审计中发现,商业银行基层单位在越权发放贷款方面问题较多。
    一是超授信贷款。有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以营销优质客户的名义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超授信额度发放贷款,难以控制,形成风险。二是越权审批发放贷款。一些分行为争抢所谓的优质客户,不经批准擅自超越自身审批额度发放贷款。超越审批权限审批信贷业务是严重违法行为,性质恶劣。以权限为切入点,关键是掌握被审计单位授权,针对其审批事项核查就能发现问题。

    三、程序

    信贷业务涉及的内容较多,参与的部门、人员也很多,各行对此都有严格的业务流程规定。因此,从信贷程序入手,核实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是我们的另一个切入点。笔者在审计中发现,很多商业银行不按规定业务流程办理信贷业务,以营销客户、方便客户的名义,违反操作程序开展信贷业务。
    一是简化关键手续。二是逆程序发放贷款。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异地放款不到当地人民银行备案,跨区域营销脱离监管。目前,商业银行跨区域营销的情况较多。根据《贷款通则》要求,异地放款的商业银行要到当地人民银行备案,接受监管。但有的商业银行异地放款不备案,逃避监管,直至出现风险。以信贷程序为切入点,可以将信贷事项进行流程模拟,找出关键点,对每个步骤的关键要素或要件加以核查。

    四、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要面对各种内外部因素形成的风险,风险情况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严重的将造成损失。现在的商业银行与过去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有了风险概念,普遍强化了风险管理。风险意识也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显著特点。审计发现,很多商业银行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其风险研判能力不强,缺乏敏感性。
    不能否认,对各种风险的预测、防范、化解都是有很大难度的,而通过审计发现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难,是对审计人员能力的考验。要开展对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水平的审计,首先要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充分、准确的认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一是在宏观调控期内对调控政策缺乏实质了解所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有些商业银行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质理解不到位,对政策走向缺乏判断力,仅站在局部看现象,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最典型的事例是钢铁行业。钢铁行业近年扩张迅猛,一直属于被调控对象。但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对此缺乏正面了解,对政策走向缺乏判断力。受当地热火朝天的钢铁建设场面所感染,头脑发热,盲目冲动投放。如,部分省有很多早年立项的在建钢铁项目受调控政策影响,已经停建,而已投入的贷款无法收回。
    二是在经济危机周期内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变化分析不足面临经营风险。很多商业银行不清楚经济危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缺乏有针对性的信贷投向调整。如,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出口行业造成很大冲击,纺织业尤为明显。但是,笔者在2011年审计时发现,当市场情况、出口形势发生变化时,某商业银行仍然向当地几家技术落后的小型纺织企业放款,不到半年几家企业相继倒闭,贷款损失。
    三是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经营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缺乏了解面临违约风险。审计发现,很多商业银行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特别是私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了解的不多,甚至不去了解,对因此形成的违约风险缺乏准备。
    四是内部控制不严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欺诈形成的操作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相关调查、审查、检查无法起到应有作用。控制失效形成操作风险,发生贷款被骗情况。
    关注商业银行各项风险,是审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对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审计,不仅要查清问题,还要找出原因,帮助其采取措施,加强防范、控制措施,提高化解能力。

    五、尽职

    从事信贷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管理等人员的履职情况直接关系到信贷资金安全,其工作尽职情况也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以下从三个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履职不到位的情况。
    (一)贷前调查。主要问题是调查工作流于形式。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只做表面文章,工作不深入,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对虚假的财务资料、虚假的购销协议、虚假的发票、虚假的证明资料不认真审核。
    (二)担保审查。主要问题是:对担保审查不严,第二还款来源无保证。担保的意义,对于贷款银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发现,部分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对担保的审查应付差事。
    保证担保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担保能力的企业能通过审查。二是资料虚假能通过审查。三是关联企业互保,风险叠加。
    抵(质)押方面:一是抵(质)押物权属虚假未能发现。二是重复抵(质)押未能发现。三是抵(质)押物价值虚假未能发现。
    (三)贷后检查。一是贷后检查走过场。贷后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实施监测,对企业出现的经营困难要及时掌握,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保全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但有的银行、个别工作人员做得不够,对于企业经营情况走马观花。二是贷款资金发放和使用管理不严、资金跟踪部不到位。三是出现风险后处置不及时。由于贷后检查走过场,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现风险时被动应对,资产保全措施很可能落空。
    对于商业银行相关人员的尽职情况审查,要以档案资料为基础,运用逻辑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要耐心细致,查找疏漏;要尽可能到有关部门延伸调查;要找每名参与人员交流,了解背景。

    六、质量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在考核的压力下,不能真实反映部分贷款形态,掩盖资产质量。
    一是不良贷款调整不及时。二是通过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方式掩盖资产质量。对于还旧借新业务,有些企业的“还旧”资金是贷款银行帮忙筹集的,贷款风险长期被掩盖。三是通过违规办理展期方式掩盖资产质量。对于信贷资产质量,可以结合商业银行的内外部考核要求进行审查,抓住关键点,具体分析其方法、手段。(周宏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