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公平、安全角度浅析审计工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钟智辉(审计署上海办)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群体对审计工作和自身的认识,归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受其反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政治体制、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审计核心价值观属上层建筑领域,因此我国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包括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和审计人员对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较于审计人员对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审计工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抽象,为便于概念阐释,本文将从重民本、重公平、重安全三个角度对审计工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内涵层面的实例分析。
    
    一、重民本,即重视加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社稷之重,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中华五千年兴衰荣辱铸就的治国真理。近年来,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财政再分配将重点向改善民生倾斜,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惠民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例如,根据审计署2012年8月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全国18项社会保障资金共计支出21 100.17亿元。公众一方面拥护惠民政策,一方面关注社保等民生资金使用的公平正义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在民生项目建设上,城乡还存在差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民生项目效益还不理想,需要国家审计通过审计监督回应社会的关注和期待,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和重大违法违规的问题,保证民生资金在投放和使用上的公平正义,提高社会和公众满意度,维护民生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国家审计还应顺应社会潮流,把关注和监督财政支出结构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审计监督,促使各级财政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确保民生资金在财政支出结构中不断得到优化,推动党和国家民生政策与预算资金切实惠及民生。
    
    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但各地贯彻实施政策的效果需要实践的检验。社保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分支,面向民生领域,每一笔社保资金无论金额大小,都是百姓的“养命钱”和“保命钱”,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社保审计人员必须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不畏艰辛,深入基层,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实事求是地反映各地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从客观上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的完善和各项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
    
    在保障房建设方面,自2011年起我国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的有关计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房3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然而,与商品房相比,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仍然较低,制度还很不完善。要顺利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艰巨任务,尽早实现低收入民众的安居梦想,需要财政、民政、国土资源、住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各级政府部门在征地、筹资、建设、分配过程中通力合作恪尽职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管控失效都难以达到最大化满足保障性居住需求的目的。为此,审计人员必须秉持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的核心价值观,迎难而上,从土地供应、资金筹措、住房建设和分配等各个环节入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发挥审计的免疫性功能,协助有关部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河流湖泊水污染防治项目、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审计力度,不仅对各项目资金进行了多次专项审计,还对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了治理绩效方面的审计,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同时,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因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环保审计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勤俭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德,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已伴着澎湃的经济增长大潮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这种价值观反映为经济要以效益为中心,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集约式良性发展。环境审计人员正是秉持这样的价值观,力争通过审计减少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关注对环境的保护,尽己之力为国家、为人民省下该省的每一分钱,用到能够使群众长远利益最大的地方。
    
    二、重公平,即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和推动政府履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代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各级政府和官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审计必然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廉洁不仅是官员个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更是整个国家治理机构能健康有效运转的先决条件。惩治贪污腐败,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责,是国家审计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直接体现。
    
    在查处贪腐要案推动廉政建设方面,国家审计功不可没。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年审计署审计(调查)单位600余个,查出违规问题金额超500亿元,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100余件。从查处某些机关事业单位私设的“小金库”到曝出某些地方领导惊天贪腐大案,国家审计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大力查处贪腐要案的同时关注制度体制疏漏,将审计端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推进了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国家审计发挥了国家治理机构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人员恪守“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职责,不辞劳苦,不畏强权,辛勤工作,通过缜密调查和严格取证,如实反映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收支结余,以事实为依据,揭露查处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问题,促进相关行为责任人恰当行权、正确行权、有效行权,保障经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面,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航天航空、大型水利水电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增速迅猛,审计通过查处该领域贪腐案件,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保驾护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强、建设周期长、涉及审批建设部门众多和建设资金量大等特点,其在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招标、审批、概算、建设、决算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出现巨大的贪腐隐患。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建设项目招标审批、投资概算、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均进行监督,检查建设项目投资是否超概算,审减工程造价节省项目投资,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问题予以规范,特别是通过揭露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案件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肃清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的贪污腐败,匡扶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之风。
    
    在监督政府履职方面,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政府接受人民委托行使“代理人”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如果政府利用信息优势、公权力等为自身谋取利益而没有按照人民的意志履行职责就是一种腐败行为。例如,某受灾地区基层政府将上级财政拨付的部分赈灾款挪用于灾后政府办公大楼建设,为搞形象工程而与民争利。这样的事件本身就反映了当地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失灵”,甚至可以定性为变相的集体腐败。惩治这样的集体腐败就需要一种独立的监督机制,代表人民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由此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制度。近年来,由审计署统一组织的赈灾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审计成果,深刻诠释了国家审计在打击集体腐败、监督政府履职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重安全,即促进机制和体制建设,防漏补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国家审计充分利用其独立性优势,发现并跟踪微观经济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积极向政府反馈,有利于促进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发挥了微观经济与宏观调控之间的信息纽带和经济预警作用,使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实现按照经济实况不断进行自我微调与修正,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较为典型的途径有通过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
    
    在金融安全方面,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及其监管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审计历来都是国家审计的重中之重。一国经济命脉的基石在于金融的稳定,金融边疆的安全巩固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军事和政治的独立,追溯中国百年近现代史,正是由于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未守住金融边疆的控制权,才使旧中国一步步沦为丧失主权和独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当前,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管制也不断松动,在给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扩张机遇的同时,也同样给境外金融危机提供了向国内传导的机制。国家审计通过对金融系统的宏观预警全方位监管宏观金融运行,分析研究金融与财政、物价、经济的相互关系,发挥早期预测报警功能,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依据。审计署近年来组织的对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的审计成果清晰地反映出国家审计促进金融安全的巨大成效。例如,当前正在开展中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结构专项跟踪审计调查,通过对多家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的连续监控,审计人员采取上下联动、总体分析、分散核查的方式,实时掌握新增贷款投向特点,主动识别潜在风险,迅速查实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和违规发放的问题贷款,促进及时整改,提高了新增信贷资金的投向安全。
    
    在信息安全方面,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长足发展,信息系统审计成为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安全观念,并使国家经济安全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信息领域的争夺日益激烈,控制信息权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等大量信息时代的“入侵者”应时而生,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交通、商业、医疗、通信、电力等重要国家部门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新威胁。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目标与国家审计的本质一致,就是审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加强信息系统审计,对于信息系统资源的保护、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信息系统在识别、防范各种安全威胁方面都十分重要。从审计署历年组织的全国性大型审计项目反映,信息系统审计对于搜集、整理、分析和挖掘审计数据,筛查疑点,发现线索,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客观上不断促进现阶段我国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强化了经济监督,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透明度增强。审计工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就是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重民生、重公平、重安全,使审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钟智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