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推动文化建设之探讨
吴卓军(审计署武汉办)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国家审计作为推动国家良治的工具,在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就国家审计在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途径和要求作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国家审计;文化建设;国家治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同时,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下简称《决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国家审计推动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指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断,将国家审计定位于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不可或缺的制度设计。之后,在刘家义审计长对美国审计署进行工作访问期间,中美两国审计长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国家审计以其超然独立的地位,没有既得利益的羁绊,在审计查出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并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促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的职能部门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国家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在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二、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一)防范和制约作用。
    国家审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市场越发展,越要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审计监督,促进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从而谋求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和谐。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上我国在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备,存在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公民的素质还不高,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弱化,因此时常出现各类造假现象,如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领域弄虚作假情况仍普遍存在。依法加强审计监督是同经济领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通过审计,注意发现资金运行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从中发现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化公为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侵吞国家资财的违法违纪案件。国家审计能够通过揭露和查处问题,强化对上述问题的约束,为国家良治提供重要保证。同时,通过整改追踪制度,加大培育问责等国家治理文化,能够培育公民的问责意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等权力机关在问责中的作用,在政府官员和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新型和谐的“问责文化”。
    (二)引领和推动作用。
    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在建设廉洁政府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首先,要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始终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深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加大对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勤政廉洁,尤其是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率先垂范,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其次,作为我国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公告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一是提高政府公信度。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国家审计能够提高财政透明度,提高政府绩效,促进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提高经济稳健性,促进民主与法治,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度。二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审计结果公开不仅能够披露政府行为,通过多方监督,促进其他部门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同时,按规定公开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果,告诉社会公众审计机构的工作成效,可以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评价。三是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审计的公开透明,尤其是公布审计公告,不仅提升了审计部门的权威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对推动公民知情权和参与国家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和保障作用。
    一是审计有助于促进中央的各项文化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在审计工作中,注重检查中央关于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政策是否落实,调查了解文化部门或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困难,及时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整改。
    二是审计有助于促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对文化单位、文化建设项目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重点事项审计时,不仅要揭示存在的问题,还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建议。
    三是审计有助于促进文化法制建设。通过审计监督,有利于促进加强文化建设领域中的立法工作,推动完善网络、新闻、出版、社会舆论以及精神文化产品和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使违法犯罪、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得到惩处。
    四是审计有助于保障文化资金和资产的安全。为加强文化建设,国家投入财政资金,形成大量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审计过程中,要关注这些资金和资产的使用、管理情况,特别是关注转制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关注转制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情况,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维护文化资金和资产的安全。
    五是审计有助于促进提高文化投入效益。文化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处理好文化建设中价值导向与消费娱乐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审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国家审计促进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推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是否认识到位,是否采取措施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否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是否到位、管理是否有序、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决策,而决策的关键又在各级、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通过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一是监督这些部门及领导干部是否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履行职责,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比较快,2004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二是及时发现和揭示资金运行中的领导决策问题,对重大违法案件和经济犯罪线索,落实问责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文化建设政策的落实,促进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到位、管理有序、发挥效益,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三是促进加强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二)与财政审计相结合,促进公共财政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通过财政审计,促进公共财政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决定》提出,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审计部门通过对各级财政预决算和财政收支审计,促进财政、文化等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决定》规定的这个原则,把它变为政策,变为机制,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财力保障。
    (三)与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大力开展文化项目绩效审计。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建设乡镇和村文化的力度也会逐步加大。因此,审计部门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惠民工程,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加强对用于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岗位,促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资金的审计。并且,在重点建设项目的常规性审计中要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评价项目的效益情况。坚持把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从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作出综合性评价。
    
    四、文化建设对国家审计实践的新要求
    《决定》对审计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从更高层次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必须适应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是要求更多的关注文化建设领域。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原则和措施等方面对开展文化建设审计进行理论探讨,并在实践中逐步加大文化建设审计项目的比重。如未来审计项目立项、审计内容和重点选择,要求对文化产业及相关部门进行更广、更深层面的审计,扩大审计的深度和范围。
    二是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注重从文化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提出,着眼于促进文化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的预警机制建设,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既要关注文化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在评价的技术标准上,以国家审计准则为基础,创新文化项目效益审计评价的程序、方法,将文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科学考察文化项目建设情况。
    四是积极探索创新文化项目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整体谋划、系统安排文化建设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吴卓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 年10 月。
    [2]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中国审计,2011(16)。
    [3]刘家义审计长在审计署党组中心组2011年第三季度学习会上的讲话。
    [4]岳世平:《西方国家政府官员问责制的实践及其启示》,行政与法,2009(9)。
    [5]郑建飞、何小宝:《关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几点思》,审计署网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