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审计人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参与国家治理
陈文夏(审计署上海办)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1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本文从核心价值观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入手,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从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方法、审计文化等多个方面,重点论述青年审计人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参与国家治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  青年审计人  国家治理

    一、核心价值观与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基于某项事业所形成的一种广为接受的理念和准则,它体现了最大多数群体的共同信念和价值取向。它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判断善恶的标准;二是群体对事业的认同,尤其是认同事业的愿景;三是在这种认同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四是形成一种共同的境界。

    每种不同的事业,都会有其特定的核心价值观。它既是对这项事业特点的集中展现,更是群体在从事此事业时的共同追求。如,从事司法事业的人,常常会思考“公正”、“廉洁”、“为民”等问题;从事医疗事业的人,往往会想到“大医精诚”、“救死扶伤”、“服务至上”等字眼;从事外交事业的人,必然会以“忠于祖国”、“外交为民”、“不辱使命”为己任。

    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忠诚,就是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党员、公务员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清廉,就是要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依法,就是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独立,就是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奉献,就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体现了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和写照。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又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它是其他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如我国封建社会延承上千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了具体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一直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道义、行动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以及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奉献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为对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旧做法的扬弃,要在改革创新中寻找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保障。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三、青年审计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参与国家治理

    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曾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伟大诗人屈原写到:“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青年人,正是处于人生最绚丽的年华,正是要为国家民族之崛起而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正是要以自觉、自信、自省、自励的行动准则挥洒汗水奉献社会。而作为青年审计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审计实践推动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首先,从审计理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求青年审计人以科学审计理念指导实践工作,参与国家治理。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在国家治理观引领下,国家审计开始更主动、及时、高效地参与到国家经济监督的各个方面,并开始更高层次、更宽视角、更深领域、更快速度地揭示社会经济生活的突出问题。

    第二,从审计内容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求青年审计人把握时代特色,围绕主流趋势,突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特色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审计同样也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责任审计。从20世纪80年代对厂长的离任审计至2010年中办、国办发布了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逐渐提高,范围逐渐明确,评价逐渐规范。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将被审计对象任期期间的,与其经济责任相关的履职情况作为审计范围,并开始突出宏观调控、民生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社会热点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范围广、影响大,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国外同行研究借鉴的重要方面。

    第三,从审计目标和方法上,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青年审计人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出发,发挥自身聪明才智,锐意进取,提升审计事业的国家治理功能。国家审计要更好地发挥国家治理功能,必然要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以国家、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使命。这种使命在近几年,尤其是审计署承担国务院的紧急任务,承担为维护国家、人民利益而开展的艰巨的诸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承担中国审计走向世界舞台的联合国审计任务时,显得尤为强烈。同时,国家审计要更好地发挥国家治理功能,必须在审计方法上有所突破创新。这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在交易电子化、数据海量化、系统复杂化的今天,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方法,提升效率,综合成果,才能使国家审计真正发挥其国家治理系统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第四,从审计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青年审计人做审计先做人,以一种较高的精神道德素养投身审计事业。审计人员是国家公务人员,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揭露重大案件线索,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安全运行的神圣职责。青年审计干部是审计队伍的未来,是希望,在从事审计工作前,必须要以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审计精神来增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公而忘私、廉洁从审的审计精神来净化心灵,强化自律意识;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审计精神来激励其勤勉尽职,拼搏进取。这种与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契合的审计精神,是对审计干部整体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审计文化需要推崇和宣扬的首要精神。(陈文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