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外部效应看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田同飞(山东省蓬莱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3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规定:“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环境进行审计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主要从管理学和经济学入手,谈一谈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的一个新的方向又是环境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决定环境审计不同于一般审计学,有其独特的科学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即“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及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石和出发点。这是因为,无论是对存在环境问题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和评估其将环境的破坏程度,还是对治理环境的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及其产生的效益的检查,都离不开环境审计,可见,正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得环境审计在解决环境问题中诞生了。
    
    其次,可持续发展又是环境审计的最真归宿。环境审计,就是通过监督检查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有效性、环境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鉴证环境报告的真实公允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达到促进环保法规的实施与完善,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环境控制和规划的目的,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此。
    
    二、经济外部效应理论
    
    所谓经济的外部效应,指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给其它企业或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了改善,称之为外部经济;反之,如果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恶化,则称之为外部不经济。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可以在其生产过程中不考虑外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可以不为它对其它企业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付出代价,受影响的企业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为它所受到的损害所偿。因此,为避免和消除外在不经济,需要政府采取强制手段介入。当前,环境审计的主体应当是政府审计为主,其它审计为辅,只有这样才有权威性和物质后盾的支持。
    
    从企业的角度看,虽然企业可以不顾自身生产活动的外在不经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种最大化的利润只能是短暂的。因此,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制约作用。一旦企业对外在环境的负作用超过了一定限度,它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同时,如果企业不能对社会发挥有益的作用,它就得不到社会的公众的支持和报偿,当它无视其外在不经济时,不管它的产品有多好,也会遭到舆论的谴责、消费者的抵制和政府的干预,致使企业步履维艰。因此,在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消费者和社会面前,有远见的现代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健康而繁荣的社会环境和具有良好再生能力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为了降低乃至消除外在的不经济性,从而降低环境风险,重塑企业形象,也日益重视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手段的作用。这样,环境审计促进了企业外在效应的内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也正是企业环境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田同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