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着力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审计监督长效机制
丁琳(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刘家义审计长在论述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时明确指出:“要通过审计,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赋予了国家审计的这一重大政治使命,笔者认为应从审计思路、审计评价体系、审计方式方法三个方面着力下功,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发挥好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着力拓宽生态审计思路

    说到生态文明建设,很多人会将其与环境保护等同起来,也自然的认为打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主要靠资源环保审计来实施。事实上,生态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家审计更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这一问题。这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都具有强烈的生态建设意识,着力拓宽审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保等各项审计工作中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即做到经济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办法等角度综合考量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政策引导作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机制,以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保障和推力。在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等各个领域的审计项目实施中,应重点审查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节能降耗等资源监管政策的落实情况,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和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的有效性,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措施等财税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好政策执行审计。同时,在审计项目实施之余,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与其相关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发展政策,督促国家尽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体系和长远发展规划。
     二是发挥国家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机制保障作用,加大对相关违法违规问题及案件的揭露和查处力度,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稳健发展。以往审计常重点关注资金和项目建设方面的问题,而未来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违法违规问题,无论金额大小,只要具有警示意义的都需认真对待严肃查处,从而起到审计导向作用。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审计项目不仅需要查处违法违规资金,保证国家环境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安全和完整,还需杜绝环境违法行为,督促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补偿环境损失,在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着力完善生态审计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摒弃单纯追求GDP的传统观念,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此,国家审计也应紧紧围绕这一思路,优化审计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国家审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也应随时关注项目内在的“环境性”,深刻认识到生态效益是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更高层次要求。
     为此,审计评价应做好四项突出。一是突出生态政策评价,注重评价生态环境政策和行政控制效果和经济性,防止和纠正“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指标”、“重短期绩效轻长远利益”倾向;二是突出生态责任评价,关注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考核情况以及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情况;三是突出资金效益评价,不仅关注生态建设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还需要关注公共财政生态建设的保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等在其中的分配情况;四是突出项目建设生态评价,关注建设项目配套的环保设施效运行效率和运行成本,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揭示急功近利和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短视行为。
     
    着力优化生态审计方式

    建设美好生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根据这一要求,国家审计本身也需要优化审计方式方法,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民生安全的高度来明确定位,在全局上、整体上和宏观上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一是推进跟踪审计,加大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力度。审计不仅具有制约、监督等的防护性作用,其促进、服务的建设性作用主要通过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表现出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模式应从事后向事前、事中推进,提前介入并发挥作用,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大型项目,更要从源头把关,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一旦项目完成后再进行审计,要推翻先前工作必然引起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只有通过事前事中的审计预警,及早感知生态安全风险,发出纠编信号,才能确实保障“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被纳入“生态文明”,从审计自身来看,尚存在部分审计任务间不协调,一个被审计单位可能进驻多个审计组等情况,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审计结果的低利用。审计机关只有减少重复审计,做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才能真正践行国家审计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统一协调各种力量和资源,将合法性合规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将专项审计与财政预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将国家审计工作与相关主管部门对经济、环境等事项的调查活动相结合,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审计工作,从而节省审计资源,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切实保证审计工作的目标统一、重点突出、分工明确、成果共享。      
    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关切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审计监督体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建设好“美丽中国”,打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审计监督长效机制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丁琳)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徐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N].中国环境报,2012
    [3] 王雅卓 郑素娟.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保障[N].光明日报,2013
    [4] 何贤江 蔡少华.国家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对策思考[J].www.hbaudit.gov.cn,2012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