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
周文强 (审计署太原办)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为了发挥宪法赋予审计的监督权,审计法规定了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的目的是揭示并推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又是审计整改的必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审计问题整改中,不重视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或者这一阶段整改效果不明显等情况较为突出。因此,探讨和加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计;审计期间问题;整改
    
    我国宪法赋予了审计的监督权。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审计法规定了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就可看出审计的目的是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也就是揭示并推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发现问题。审计问题整改不仅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体现审计监督作用的必要环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讨论审计问题的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审计问题整改的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审计问题整改中,不重视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或者这一阶段整改效果不明显等情况较为突出。本文就审计期间问题的整改进行论述,主要是从审计期间整改的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分析开始,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
    
    一、审计、审计问题整改与审计期间问题整改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认识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从审计、审计问题整改与审计期间问题整改三者的关系中来分析,把握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特殊性和现实意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审计依法通过检查,揭露被审计对象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中违法违纪的问题,督促问题的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法制化水平的提高。就违法违规的问题,审计有责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罚的决定。但是审计不是为了发现问题和处理处罚而审计,而是去推动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在建立预防和不再犯类似问题的长效机制上发挥审计特有的监督作用,促进发展。这个发展不仅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发展,而且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审计发现的问题的这一过程就是审计问题整改的过程。
    审计问题整改是审计机关督促被审计对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给予重点关注,并采取措施,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通过整改,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进一步规范,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再发生。审计问题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法对审计整改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8号)》就审计整改单独一节进行了规定。审计问题整改的开展以及整改的程度和效果不仅是衡量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的依据,而且是审计结果有效利用,审计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体现。
    本文从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来分析,把审计问题整改分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审计结果问题整改和对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或跟踪审计问题整改)三个阶段。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审计整改的必要环节。传统的审计整改重视审计结果问题的整改,即事后问题的解决,却忽视对审计开展过程中的问题的整改。这种情况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审计的作用。有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效果要比审计结束后整改更好。加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类似问题、屡查屡犯问题的发生频率,对于降低审计风险有积极的作用。开展审计期间问题整改能加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其内部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让被审计对象对问题的性质和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在解决问题方面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就有改正和改进意愿,就减小了问题整改的阻力,整改的效果就能积极的显现出来,审计的目的就能充分的实现。
    总之,审计的目的是推动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促进发展,而审计问题整改是推动解决问题、建立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径,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又是审计整改的必要阶段。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二、开展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现实条件
    
    (一)开展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8号)》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该规定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的实施期间,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从实施审计就开始。审计人员应当重视审计期间问题的整改,把整改工作推前。
    (二)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降低审计“整改难”问题频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经常发现一些屡查屡犯的问题,即审计“整改难”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突出,公众对此产生了“审丑疲劳”的现象。审计屡查屡犯的问题有许多原因,不可能完全依靠审计整改解决,但是审计可以降低屡查屡犯问题的发生频率。把审计整改前移,加强审计期间问题的整改可以大大地降低审计问题的整改任务量,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新版审计统计软件就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情况的填报进行了设计,这表明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审计成果应用的标准之一。
    (三)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组开展审计业务,必然要与被审计对象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可以直接与有关人员交涉,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指出为什么违法违规,及时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者是帮助被审计对象改进内控制度管理,提高被审计对象的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进而从基础层面降低被审计对象发生违法违规问题的频率。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的实践中积极开展,不仅加强了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切实解决了一些审计问题。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期间问题整改解决的问题有限,需要准确识别。审计查出的问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被审计对象自身的内部原因,而且有体制机制等外部原因。因此审计问题不能依靠审计整改全部解决,审计期间的整改解决的问题更是有限。有些问题是机制体制不能适应实际情况,比如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的核定标准与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导致挤占或挪用专项资金,有的是用预算外资金来弥补;有的问题是单位和有关人员依法办事观念淡薄,内控制度不健全,比如大额提现金、购置固定资产不通过政府采购、办公经费不按预算规定支出等;有的问题在审计期间就可以解决,比如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不合规范、相关手续不全、违规收费及未按规定执行收支两条线、内控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一些常见的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有的问题的整改是制度逐步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比如财政资金的拨款与实际支付存在脱节或滞后、预算执行不到位、需要从源头上和制度上解决的问题。所以,需要准确识别审计问题,确定哪些问题可以在审计期间进行有效整改,并且注意要与整个审计问题的整改过程相衔接。
    (二)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工作要服务审计目标,不能影响到审计任务的完成。一个审计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同时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审计期间问题的整改工作要与审计的总体工作协调好,要服务于审计目标,不能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另外,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对象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要避免审计期间整改流于形式,掩盖重要问题。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一个解决问题很好的途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要避免审计期间整改流于形式,要认真对待,及时解决并做好有关资料归档工作。不能通过审计期间整改来掩盖性质严重或是重要的问题,否则会加大审计风险,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比如有些被审计对象害怕问题太多或问题太严重会给自己及单位带来不好的影响,会说服审计人员不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或在审计期间低调解决,这样会给审计带来风险,从而掩盖一些问题的严重性。
    
    四、如何开展和加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
    
    (一)提高开展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认识,明确和强化整改的责任。强化整改是确保审计监督到位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审计项目的开展时间顺序分析指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整改的必要步骤。因此,要提高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认识,明确和强化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在审计期间问题整改中的责任,明确和强化被审计对象依法必须整改的责任。加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认识和责任可以结合以下(二)中所述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在审计业务程序中加以设计,强化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操作性。把审计期间问题整改与审前调查、现场审计等环节作为审计业务程序必要的一个环节点,同时与整个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结合在一起,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整改工作的负责人、风险控制程度、整改时限和报告要求、审计组和被审计对象各自的整改责任等内容,便于审计人员学习掌握。审计机构可以结合具体的审计业务实践,在审计业务程序中进行设计,强化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操作性。审计准则等有关法规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定包括审计期间问题整改在内的整改工作的具体细则和责任要求。
    (三)开展审计期间问题整改要关注和把握几个基础性的控制点。正如前文所述,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能只依靠审计整改全部解决,审计期间整改的问题更是有限。但是有些问题是能够在审计期间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审计期间问题的良好整改可以强化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管理,完善制度,提高被审计对象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水平,这些都是基础性的问题。许多问题,包括一些屡查屡犯的问题就是被审计对象内部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等内控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打好依法履职、依法活动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开展审计期间问题整改要关注和把握几个基础性的控制点,会起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单位预算执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民主集中制程序、主管领导及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等关键控制点。
    (四)把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情况作为成果应用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情况纳入主管部门、被审计对象和审计机关等部门的考核内容,加强审计成果的应用,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对于拖延、推诿甚至拒不整改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强化并完善问责制度。充分发挥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的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促进审计期间问题的整改。
    (五)健全和完善对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跟踪检查制度,把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较为彻底,不再出现反复。审计有必要对审计整改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成果的良好应用,审计问题不再出现反复。因此,要加强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跟踪检查力度,作为整个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审计联席会议组成单位的配合下,要明确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方式、内容、程序、原则等内容,落实好对审计期间问题整改的跟踪检查。
    审计期间问题整改是一个重要的整改阶段,如何开展好该阶段的整改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人结合具体的审计实践对审计期间问题整改这一整改环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审计整改工作有所推动。(周文强)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审计报2012年第1989期.
    【2】徐国平.审计整改的难点与解决途径.中国审计报2013年第1994期.
    【3】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答记者问.中国审计报2013年第1997期.
    【4】潘海洋.浅谈对审计整改的几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理论探讨,2013.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