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人力资源
郑炜 (审计署广州办)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最早由刘家义审计长代表署党组在2009年3月3日的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提出,旨在探索建立新型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定义和功能在很多理论文章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在本篇短文中不再赘述。本文仅就财政审计大格局中的新型审计人力资源及组织模式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粗浅的讨论。

    财政审计大格局基本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集中力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在这期间其他审计项目基本让路于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同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审计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强调打破处室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盘棋”。经过2009年、2010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不难看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型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促进了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也为更好的保持审计独立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资源组织模式的积极成效

    (一)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随着财政审计的逐步深入,财政审计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审计项目,涵盖了财政、农业、海关、行政事业等越来越广泛审计范围。单个处室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对象的要求,审计工作有“专业不胜任”的隐患。而新的审计资源组织模式打破了处室的界限,综合考虑、均衡使用各类审计人才,更大程度地将合适的审计人员放到合适的审计岗位上去,更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时,由于审计人员专业对口,审计效率必然有所提高,也解决了部分审计资源“闲置”的问题。

    (二)提供发展空间,为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创造条件。当前,审计人员主要还是按照所学专业分配到对口的业务处室,跨行业进行审计的机会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人员的多领域发展。缺少了审计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很难实现。而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每个审计人员有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可以向专业的同事学习、向聘用额社会审计人员甚至是向被审计单位人员学习,多领域的成长可也落到实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人员内部流动机制,更好的保持审计独立性。不论是社会审计还是政府审计,独立性始终都是最根本的要求。没有独立性,审计无从谈起。我们视作高压线的“八不准”审计纪律实际山就是对审计人员形式上独立的最基本要求。而目前我们保持独立性的方法,主要是特派办层面的交叉审计。但交叉审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的行政成本,交通、住宿、餐食的成本显著升高;另外长期、频繁的出差给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审计效率、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一层面的交叉审计容易形成一种局面,即一个审计机关在多个省进行审计、同时一个省内有多个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组织和信息共享都存在很大的难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无疑为保持独立性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用审计机关内部处室、人员的交叉替代审计机关的交叉。正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在现有审计组织框架之下,保持审计部门人员的总体稳定,审计人员在处室间的流动、在审计项目中的流动,既能达到保持独立性的要求,又能弥补上述几个不足。

    二、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财政审计大格局作为一个才提出两年时间的理念,在实践中难免表现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打破处室界限组建新的审计团队,这样的团队需要一个不短的磨合期,在较短的审计期间内可能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目前各特派办人数在一百左右,打破处室界限后,审计项目组长难以对每一个审计人员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审计工作恰恰是一个脑力密集型行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工作经验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人选不合适,审计的效率、效果难以保证。

    (二)人员适度交流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一旦交流过度则又可能本末倒置。我们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是对本领域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有余力的再向其他多个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如果没有把握好主次,自己领域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就想往其他领域发展,那可能在别的领域追不上先进,自己的领域内又赶不上发展。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赶不上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变化。审计的对象随着审计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可能成为审计的对象,这种情况下每审计一个行业,或者要求审计人员能成为那个行业的专家,审计人员只能像“猴子掰玉米”一般疲于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但对被审计领域的了解总是落后于在被审计单位;或者需要新招录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成为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又难以承受机构的无限膨胀。

    三、个人认为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由此也就产生了几条针对性的建议:

    (一)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人员信息库。近年来审计机关发展较快,新录用公务员人数较多,对审计人员信息的掌握不能再简单的依赖印象及个人记忆。特别是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不肯能对整个审计机关一百多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工作经验都有详细、清晰、准确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也有条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审计人员信息库,该信息库除记录详细记录审计人员的基本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能力特长进行记录并伴随工作的逐年开展不断更新完善。如可以建立领导、同事的评价模块,审计成果的展示模块等,为审计人员进入一个新团队时,团队领导及时做出判断、选择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依据。

    (二)结合审计人员信息库,建立完善审计人力资源调配模式。依托信息化的审计人员信息库,我们可以借鉴社会审计的一些成熟做法,尝试建立新型的审计人力资源调配模式,让审计人员与审计项目进行双向选择。比如,审计项目组长在制定项目方案时,参考审计人员信息库里的全面信息,选择认为能够胜任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选择。通过双向选择,甚至是加入竞争,由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进行博弈形成适度的交流,进而实现复合型审计人员的加速培养。

    审计作为一个综合型行业,被审计单位和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审计发展的巨大挑战。我们审计人员正在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为出发点,在审计实践中学习、总结,努力探索出一条“以不变应万变”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审计之路。(郑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