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李平(湖北省宜昌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学科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中,存在着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重大错报。这些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所导致的。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为了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的重大错报,根据具体审计环境和目标,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一个可接受的具体标准,它是重要性的数量化表示。审计署新颁布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八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即判断审计重要风险领域或者重要风险点。审计重要性的分析和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考虑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多少金额的错报即为重要,从而据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实施审计阶段,以重大错报金额为标尺,具体确定各财务报表项目可接受的重大错报额。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结果和职业经验,判断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重大遗漏或错误,并决定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一、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
    一是从“定性”的角度考虑重要性。即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误或舞弊的性质方面分析确定审计重要性。例如被审计单位一项金额不重大的违法支付或者违反某项法律法规签订经济合同的行为,该违法支付或签约行为,可能导致重大资产损失或者是重大或有负债,则审计人员认为上述经济事项是重要的。又如某公司产成品盘点短缺了100件,价值1万元。如果短缺是由于账簿记录错误或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的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仓库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审计人员在分析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以下因素:是否属于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是否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所禁止的问题;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是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或者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是否属于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管理机关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等等。如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项目,一般不需要确定量化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只对重要性作出定性判断。
    二是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重要性。即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误或舞弊的数量方面分析确定审计重要性。审计实务中对重要性的量化,可以用重大错报金额的方式,也可以用百分比的方式,即错报金额的差异率。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首先是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审计人员应根据业务惯例和审计经验,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通常是先选定一个合适的“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同行业经济环境状况;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财务报表要素。例如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通常选用主营业务税前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基准”。若某企业税前利润为500万元,审计人员根据业务惯例采用5%的固定比率,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为25万元,即财务报表高于25万元以上的错报是重要的,低于25万元的错报是不重要的。其次是对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的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是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即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确定的低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发现和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也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对被审计单位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前期审计已识别出错报的性质和范围;根据前期已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预期。
    四是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过程中,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是审计人员获得了新的重要信息,以及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情况的了解发生变化,审计人员可以修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和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的的重要性。
    二、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中存在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从财务报表使用者角度,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数量标准。审计实践证明,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例如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的审计风险低。这是因为,如果确定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则意味着低于10000元的错报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发现高于10000元的错报即可。如果重要性水平确定为4000元,那么高于4000元以上的错报即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审计人员需要执行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金额在4000元以上的错报。很显然,重要性水平为4000元时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时的审计风险高。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也就要求审计人员收集更充分、更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合理确定的,而不能通过人为地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审计人员确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扩大内部控制测试范围或追加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程序,以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也可以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降低检查风险。(李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