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代审计精神
李汝荣(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28年,为当代审计精神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作为在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当代审计精神,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特有的内容,显现其特定的“气质”和“性格”,塑造当代审计精神,是审计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后半叶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其中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引起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大改变。突出的变化是:市场化使人们趋于实利性;技术化使人们趋于被动性;程式化使人们趋于固执性;工具化使人们趋势于受役性。从总体来看,人文精神逐步消减。人类在扩大自己可支配的物质资源范围后,精神的家园却愈益狭窄。这时又返身找寻物质的价值归宿和人的精神归依。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商品的创造者,也是人的精神的创造者。“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倡导“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审计工作者应当倡导这五种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定的审计精神,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审计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
    新中国审计制度的建立至今已有28个年头。28年来,审计工作者筚路蓝缕,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审计的物质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审计的方针、原则、目标、职能、内容、方法等形成了初步构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审计对规范财经秩序,保证经济健康运行,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审计法规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审计学科体系正在进一步充实,审计人力资源的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与之相适应,审计的自我认知、行为方式、理念、价值等一系列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加以总结、提炼、概括,并加以倡导。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实践与探索中积累的审计精神资源,为当前研究当代审计精神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当代审计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1.当代审计精神的内涵。
    当代审计精神,应当是体现时代特征,超越历史羁绊,回应现实要求,蕴含审计理念,凸现审计价值,反映审计本质的良好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① 精神——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② 审计精神——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审计理念、价值及由此产生的对审计的职业认知及其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再现于审计实践中,并转化为审计主体的意志品质及精神状态。审计精神是审计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具有时代性、群体性、稳定性、共识性的一种客观意识。
    2、当代审计精神的外延
    ①审计的时代精神和平、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之时势,改革与发展是中国之时势。审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既要把握世界通则,也要注意中国特色。在改革的动力上不增加“反作用力”;在发展的主题上不做“离题”文章。以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求道;以依法治国、依法治审的方略树威;以与时俱进、突破陈规的胆识立业;以追求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大众利益的目标取信。②审计的职业精神审计的职业精神凝聚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审计应该做什么,承担什么义务,在社会经济监督结构中已有其特定的职能预置。在社会这个整体中,审计特别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以自己独特的职能承担责任。因此审计应当建立的职业精神是:实事求是的职业思想;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依法办事的职业准则;廉洁奉公的职业品德;保守秘密的职业纪律。③审计的创新精神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重新审视现行审计体制,进行审计创新,富有时代意义。
    这种创新,一方面必须建立在对当代审计体制的缺陷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优势,把握当代条件下审计环境的特点,完善现有审计理论体系,使之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审计;另一方面,在审计实践中,营造审计创新环境,优化审计创新机制,寻找审计创新源泉,加速审计创新成果利用。
    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当前特别要强调的创新精神是:一是守定职责,放眼全局的精神。按照立足本地看审计,面向实际看审计,通观全国看审计,融入世界看审计的大局观,处理审计中的各项事务。二是立足当前,放量未来的精神。改革的过程,各种事物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动态的过程。克服几十年一贯制的思维定势,用动态的观念解决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游戏规则考量市场经济中的问题。三是不囿成规,大胆突破的精神。一要改变一主两翼的大一统思路。国家审计的主体作用将逐步减少,突出民间审计的主体作用,逐步厘清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作业边界,提倡各扬所长,各有所归。二要改变计划框定的他组织思路。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项目安排应逐步减少,提倡自我组织。三要改变一味追赶热点的求效应思路。审计有自己特定的工作领域,围绕地方党政工作热点开展审计的热度要适度(这里绝对不是说审计可以置身于经济热点之外,只是说过度趋时,有可能找不到审计自己的“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望风不追风,趋时不趋势(对有权的部门要敢审,敢实事求是反映审计中的问题)、争先不争宠(不要一味地追求获取地方政府领导的赞许,不要一味地迎合地方政府领导的授意)。提倡忠于职守、坚守阵地。
    三、当代审计精神的主要内容
    当代审计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难以全面概括,拟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1、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的超脱精神依法办事,重要的在于有法必依、执法能严、违法敢究。审计工作者不可丢弃自己手中的法律标尺,不可丧失审计的本心和本性。为什么审计部门在某些有权势的部门面前,常常表现得唯唯诺诺,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职业裁判权?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体制缺陷,导致审计机关在某些方面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当审计本身因某些涉已的利益得失,而失去公正之心。所以,审计一方面要有法律标尺律人,另一方面也要有法律、道德标尺律已。
    2.实事求是,求真求信的务实精神审计以事实说话,这个事实被审计引用,应当不走样。一要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大前题提下考察、分析问题;二要在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对待超常规;三要有反映真相的本领和方法。四要加强审计宣传,营造全社会不做假帐的氛围;五要有不唯权、不唯上、不唯私的胆略。不以地方利益的权衡改变审计的真实性;不以地方行政长官的某种暗示影响审计的真实性;不以一已的成见扭曲审计的真实性。坚持在事实的反映上实事求是,坚持在反映问题的过程上实事求是;坚持在反映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上实事求是;坚持对各类问题的评价上实事求是。
    3.周密严谨,敬业精业的科学精神一方面,审计是特定阶级、阶层、阶段的人员从事的职业,要按意识形态管理,尽管方法和依据是极其微妙的。另一方面,审计绝不能放弃自己的职业语言。从本质上说,审计是法规管理,也是数字管理。审计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因为自身工作的疏忽,造成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做到:①引用的法律法规恰当。②审计工作的程序合法。③审计的技术方法精当。④审计人员言行严谨。⑤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4.自律自警,守正清廉的慎独精神法律就是在道德约束边界之外维护秩序的强制规则。法律的价值在于确定自由的边界。法律是外在的约束力量,在法律之外还有道德。自律自警是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审计人员要坚持慎言慎行,要坚持审计“八不准”,要坚持审计职业操守。
    5.淡泊名利,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审计精神体现在审计奋斗的历程中,反映在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秩序中,反映在审计的一切成果中。审计要乐于当无名英雄,积极帮促,乐于当经济卫士,不怕阻力,不惧“来头”,不怕别人的指责与误解,甘于为民请命。
    6.求索开拓,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农业社会推崇的是自然主义的做牛做马的精神、愚民精神;工业社会标榜的是拜金主义、机械主义的物质精神;信息社会倡行的是人类精神、巨人精神。改革开放,国门大开。我们一方面沐浴着西风美雨,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中国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元社会结构的复杂情形。审计既要关注社会现实,更要有超越现实的精神。以往,审计建设可能更多的是从物质、技术层面角度考虑。
    在当今时代,审计精神层面的问题被提到重要的位置,而审计的创新精神更是审计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在审计创新中,观念创新是前提,方法创新是路径,技术创新是结果,为创新活动直接提供帮助的制度安排是创新的条件,而在其背后支撑它们的是创新精神。因此,创新是审计进步的灵魂,是审计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审计应当提倡:①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审计理论创新,要以不断变化的国情为背景,要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规则趋同化的现实为考量,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发展的三者关系,要以开放的大视野选择审计的基本根据和目标走向。使审计理论真正体现其学科的系统性、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②要有“从善如流”的精神,坚持体制创新。中国现行审计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计划经济的大一统模式下,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独步天下,无所谓产权边界。随着改革的深化,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出现,审计仍以国务院行政机关及某一行政部门的身份行使审计监督权,难免有不公之嫌。应当引用当今世界通行做法,使审计能超脱于政府。③要有执政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坚持价值创新。明确审计为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只能通过履行自己特定的职能来实现,通过审计实实在在的工作,即反映的真实性、评价的客观性、程序的规范性来实现。把审计向政府负责与向人民负责真正统一起来,而最终要落实在向人民负责上。④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进行方法创新。要对适用于各种审计工作的通用技术方法——审计基本技术与方法进行进一步疏理和扬弃。如审计抽样的技术与方法,内控测评的技术与方法,错弊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审计取证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报告编制的技术与方法,分析性复核与实质性测试的技术与方法;还要不断研究并引用新方法、新技术。当前应特别注重计算机的运用,发挥其优势,以期改善或创造新的审计方法。
    四、塑造新时代审计精神的现实途径
    1、一个行业的职业精神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与该行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发育和成熟过程相关联,与该行业的成熟与壮大程度相共生。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单位的工作要不断发展乃至长盛不衰,除去必要的外部条件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精神元素的作用。审计精神应当成为审计管理的最高境界。
    2、审计精神是在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行为方式,使审计人员彼此之间能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做才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会违背本单位的宗旨和目标。审计精神是审计“气质”和“性格”的表达,也是审计形象的体现,通过塑造审计精神,提升审计的品位和信度,这是新时期审计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审计精神是审计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同时,审计精神的塑造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问题是向何处引导和前瞻?最基本的参照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执政为民、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为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审计精神是一种由审计观念和审计行为构成的文化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审计要生存、发展,必须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态势。
    3、在操作层面上塑造审计精神,应选择好突破口。①执审为民观念的强化。政府机关最基本的职能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本质的精神是提供超越党派的公共服务,不分阶层,不论“贵”“贱”。审计作为公共权力载体的某一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现出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民主的、客观公正的、有能力的、高效透明的经济监督部门的所有内涵。执政为民,最关键的是体现在对纳税人负责。审计工作向政府汇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最核心的还是向纳税人负责,不能舍本逐末。因此,审计不但要接“令箭”,更要关注群众的意见;不但要关注领导的目光走向,更要关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流向。把执政为民作为审计最根本的价值导向。②依法审计观念的深化。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依法审计的具体实施则体现在:审计立项的依法(不要超出审计管辖,不该你审的不能审);审计过程的依法(下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要按规定执行);审计处理处罚要依法(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引用的法律法规要准确,并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送达)。每个审计人员都要把法制的精神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③职业道德建设的常态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作为审计职业道德要求。要将之化为审计人员日常的职业修为,培养一种优良的审计职业操守,是增强审计工作的力度,增强审计在社会中的信度的最基本手段。审计职业修为反映审计精神品位,审计精神品位又影响着审计质量和“审计”品牌的含金量,影响着审计机关的整体形象。要将审计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定转变为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周密科学的操作化考核体系,以便将职业道德转化为常态的组织管理规范,形成内部约束激励和外部监督制度有机结合的审计职业道德压力机制。④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优化。审计精神是审计气质的性格表达,是审计形象的表征。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审计机关的全体和个体人员的具体作为来表现的,决定这种表现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综合修养。近年来,全国审计系统大力开展人、法、技建设,审计队伍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近两年,审计署加大审计员工培训的力度,通过自学、送学、培训、吸纳等教育培养手段创建学习型集体和个人。通过学习力争达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理论,因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迅速风靡世界);力争达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共同奋斗。使审计员工爱其岗,尽其能,展其才。这就比传统的指挥、监督、赏罚所产生的力量,更有牵引力、约束力,更有活力和推动力。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审计精神是审计管理的最高境界。(李汝荣)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