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及途径
刘志博 王正刚(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国家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要通过资源环保审计发挥作用,也要通过加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家审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转变,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转变,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转变,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转变。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具体体现为‘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及途径,有利于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好的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应通过多种途径来更好的发挥作用,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审计
    财政收支及与财政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是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财政审计也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和基本的职责,特别是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财政审计不仅仅是对于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通过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发现各级政府所遇到的困难、宏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
    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通过政策性扶持资金、政府投资、政策性补贴等途径,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引导、带动、示范、促进等作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发展资金是否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和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农业发展资金是否用于农业产业化及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项目;财源建设资金是否用于支持第三产业建设;政府投资是否用于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或者高科技产业;政策性补贴是否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导向等。
    特别是专项资金的审计,近几年来,各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逐步增多,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在审计专项资金的投向同时,还要关注资金管理的科学性、投入方式的多样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从而更好的提高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可以有效的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
    比如,通过审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等方面,可以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管理和决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促进领导干部推动地区或部门科学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金融审计
    金融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有密切关系,金融审计要揭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情况,揭露和纠正违规违法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行为,促进金融机构加强管理、健全制度、依法合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为深化金融改革、稳定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金融审计还应关注金融机构对于国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投放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金融机构的审计
    对金融机构的审计重点应在于以下几点:揭示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执行国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资产质量和资产结构的风险等,确保金融机构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促进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管理、寻找自身业务增长点,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审计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银信合作业务。银信合作业务具有促进银行和信托公司优势互补、丰富我国理财市场产品种类的功能,但是在银信合作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违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问题和风险隐患。同时,银信合作业务在商业银行一直是作为表外资产,无论是在统计上还是监管上都存在困难,更易于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部分行业的影响。在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的政策环境下,通过银信合作业务,可以为存在刚性资金需求但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两高一剩”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为此,银监会在今年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这对银行资本和拨备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 信贷资金的审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同比少增2.1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1.8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在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对信贷资金的审计,不仅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申请、审批、抵押、发放等方面,还要关注信贷资金所支持项目的合规性,认真分析研究项目的行业特点,从项目融资方案的合理性入手,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价,合理测算企业的贷款需求,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提出审计意见,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另外,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政策出台后,金融机构加强了贷后监管的力度。但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信贷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存在挪用现象,比如通过政策扶持或支持类项目申请贷款后将资金用于“两高一剩”行业或房地产领域,这种挪用现象直接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为此,要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揭露、抵御的功能,及时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等情况的发生,保护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绩效,促使商业银行强化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企业合法合规使用贷款,确保信贷资金真正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企业审计
    在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不但要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还要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揭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
    1、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现阶段,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消耗大、负债重、成本高、效率低,己成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作为综合性经济监督的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从转变微观经济入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要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等关键因素,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把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主业集中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重点关注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等宏观问题。
    2、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实现机制。我国的自主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二是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三是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国有企业在规模上、实力上、政策上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国家审计,挖掘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潜力、发现存在的不足,可以有效的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转变。
    四、资源环境审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操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推进自主创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审计工作要强化对自主创新、资源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笔者认为,通过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与完善。近年来,通过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等,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资源环保审计,推进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构建新时期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污染源监控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引领技术升级,推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促进环保资金运行的安全,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优化资源、能源配置,实行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循环利用。通过审计,以源头控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管理和实施、资金使用入手,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实现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3、促进政府投资建设中保护资源环境和增强领导投资决策的资源环境意识。资源环境审计可以融入到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各专业审计之中,比如,在财政审计中,关注本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和制度,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筹集、分配情况;关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到位,资金效益、效应是否得到发挥,水环境治理是否按计划进行,治理目标是否实现。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关注项目是否执行“三同时”制度(即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在项目规划布局、立项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资源环保产业政策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等。
    一直以来,理论界认为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比如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审计,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联动机制,对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土地和水污染防治等项目的审计和调查等。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做好资源环境审计的同时,应通过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多种途径来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刘志博 王正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