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体系下深化财政审计路径分析
李云(湖北省宜昌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将对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面对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给财政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选择适当的重点审计内容,厘清深化财政审计的路径。
        一、公共财政的理论内涵和基本框架
        财政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核心,与依法治税理财、履行政府公共职能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旨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它受“公共”的规范、决定和制约。市场经济要求和呼唤着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财政方针政策,国家财政得到了巨大发展,一个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已经建立。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最稳定的时期。这些年来,我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财政收入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完善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从体制机制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公共财政职能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其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强化其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社会性和公共性。二是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包括建立健全以各项税收收入为主,以必要的政府规费为辅并相机灵活运用政府融资手段,规范透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以公共支出需要为重点,规范化的政府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相结合的财政预算立法程序管理以及审计监督框架。三是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即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是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模式相适应的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采用的。四是公共财政政策框架。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作用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对经济和社会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公共财政建设对财政审计监督的影响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出现了一些财政审计未曾涉及过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激发了财政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财政审计势必发生新变化。
         一是审计监督的重点随之调整。财政四项改革的全面推行,推动了原有财政资金管理分配模式的变革,预算的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权限更加集中、统一,财政部门参与对财政资金调控、分配、使用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行为将随着四项改革的深入逐步得以规范,违纪违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因此财政审计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二是审计监督方式、方法随之变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密切了征收机关与国库组织收入与解缴入库的关系,密切了财政资金拨付与国库划拨资金的关系,也密切了上下级征收机关的关系,为了减少审计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审计成果,财政审计的监督方式、方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随着收支两条线制度的建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被逐步取消,过多的银行帐户已不复存在,过去的从预算单位银行开户入手的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审计的方法则应更多的采用核对法去核查各个帐户之间的清算过程。
        三是审计监督的手段随之革新。随着“金财”、“金税”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财政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电子账簿、网上交易、无纸化办公的出现,传统的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这种局面,财政审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手工审计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审计手段,不断扩大应用面和应用深度,利用可靠的财政审计软件,及时、科学、全面地采集和分析财政财务电子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网审计,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提升财政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是审计监督目标、环境随之变更。财政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在合理的财政资金和资源消耗条件下,取得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此,财政审计要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并重转变。同时审计工作要求更加规范,审计准则要更国际化,审计结果将更加公开透明,要求审计人员了解更多的WTO规则和国际惯例。
        三、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深化财政审计新对策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立后,我们要积极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后的新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要求,明确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合理确定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审计工作重点,改进和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推动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一)适应公共财政改革要求,搞好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定位。财政改革必然会引起财政财务管理的深刻变化,必将会激发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因此,面对新形势,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应重新定位。一是要明确目标。财政审计工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深化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要对财政预算支出执行严格把关,使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要把握取舍。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靠观念的转变,切实转变监督职能,正确把握工作的取舍。也就是说,要从更高层次和更新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内涵,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财政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集中体现在预算执行审计上,第一要准确掌握财政支出体制的管理模式,运动规律和发展方向;第二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第三要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财政支出体制的顺利进行,保障财政性资金的良性运行。
       (二)坚持以提升审计作用为重点,适时调整财政审计的重点。在开展财政审计时,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审计范围及重点,有针对性加大审计力度。一要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对财政部门的审计,要重点检查和揭露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和不规范的问题,促进细化预算和规范管理。对税务、海关、国库等部门的审计,要以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和促进依法有效履行职责为目标,重点检查其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关税政策情况。对政府组成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应从账户入手,揭露和纠正各部门擅自调整预算,挪用、滞留、截留财政资金以及私设“小金库”、损失浪费的问题,保障财政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二要突出对地方政府执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情况的审计。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都将通过制定一系列大政方针、财政经济政策来实现。因此,国家审计不仅仅要着眼于查处财政预算收支中的违规乱纪问题,更要着眼于地方政府、财税部门执行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财政经济政策的情况。重点是监督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情况,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证国家统一政令的畅通。三要加强对财政改革运行情况的审计。从财政管理的层面和角度出发,重点对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政府采购的运作、国库集中支付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与调查,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四要加强国有资本金管理审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的运营和管理体系。重点是要建立起高效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其对国有资本的有效运营。同时,必须建立起政府监督、内部约束、社会影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的立体化监管机制,从而使国有资本得以高效地运行。
       (三)坚持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不断改进财政审计的方式方法。创新是我们审计工作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适应新形势,加强监督的重要保证。要使财政审计始终处于审计工作龙头地位,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财政审计创新,寻求新的发展。一是审计的方式与结果要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随着我国审计体制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财政审计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赋予了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之外对其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这就要求财政审计适应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明确财政审计目标,调整财政审计重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体系。二是审计中要重视对效益的考察。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指出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效益审计则是财政审计永恒的重点,要通过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审计方式,使财政审计逐步从财政财务收支型审计向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过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路子;要以揭露重大损失浪费问题为主线,以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摸清情况、深入分析,充分揭露和反映,力求把情况摸准,问题查实,原因查透。三是要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开展实时审计。审计机关应研究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研究被审单位信息化建设对财政审计的影响,使财政审计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并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变粗放型的审计为集约型的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变就地审计为远程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加强审计监督力度,节约审计成本。
       (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为完成财政审计任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财政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审计水平的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培养。一是要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财政审计人员不仅精通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法律、科技、经营管理和宏观经济理论等各方面知识。及时强化财政支出改革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项改革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把握改革的动向,指导审计实践。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审计执法水平。财政审计人员要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做到敢于审计,善于审计,严格执法,实事求是地分析处理问题。三是要提高创新意识。财政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根据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善于思考,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子,认真交流和总结审计实践中的新思路,用创新的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拓展审计内容,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效果。(李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