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从基础抓起
周宏高(湖北省大悟县经济责任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1日】
字号:【大】 【中】 【小】
  
      
    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经济责任审计,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新的课题。实践证明,提高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需要规范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我们必须在以下几项基础工作上狠下功夫。
    提高认识,认真做好审计准备工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由于审前准备不足,审计人员匆忙开展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作好审计准备很重要。如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而没有把审前调查纳入审计工作规范,审前调查这一环节被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制定时就没有依据;如果在实行送达审计时,因为赶进度、仅以帐表审计代替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用“送达审计”来完全代替“就地审计”和“实地调查”,以此代彼,保证不了审计质量;如果不通过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被审计领导的基本情况,不利于审计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把审前调查工作做好,要求审计人员利用一定时间到单位进行定向了解,在被审计单位走访、调查、座谈,全面掌握情况。对初次审计的对象,要做详细的审前调查;对任期中审计过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的,调查可以从简。还要把审计公示工作做好,在被审计单位公示审计对象、内容及相关事项,并受理有关举报、情况反映,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好基础。
    注重实际,切实了解审计的内容、范围。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范围一般为,单位会议决议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资产的真实性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个人是否遵守本企业的廉政规定或要求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在审计内容、范围中应切实理解以下几点:一是进点沟通,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干部的行为进行了解,如果沟通环节没做好、或者仅按财务收支审计的作法沟通,就已不适应了。目前,对权力制约监督越来越严,降低审计风险的难度越来越大,进点沟通显得异常重要;二是延伸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审计财务收支的基础上搞好延伸审计,分清领导责任中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三是管理审计,在实施审计中,由于时限要求和开展送达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责任审计调查的确不多,因此,管理审计应纳入必审范围,查清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和管理方面应负的责任;四是投资审计,在目前大力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大气候”下,对于争取来的资金使用情况,往往监督不到位或事后监督,群众也往往对这些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有意见,也牵连着主要领导的直接责任,把投资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给群众一个交待,给领导一个清白;五是专项审计,中央和省为支持地方发展,利用转移支付形式下拨专项资金,有的占地方或本单位资金的比重还较大,把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作为经济责任的审查十分必要;六是经营审计,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建设了一批经济项目和公益项目,有的成为“业绩标志”和“形象工程”,至于经济项目是否获利和公益项目是否获益、实现不了应有作用、甚至是“豆腐渣工程”,这都与领导责任有关联。因此,把项目效益、项目经营、项目管理等绩效问题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势在必行;七是决策审计,应把每个单项审计与经济决策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联系、客观检验,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看决策主体与领导者本人在决策中的拍板和执行的关系,看预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以事实为依据、客观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后,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的评述。首先,要解决好“评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难把握,就是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什么评什么,审什么主什么,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其次,要解决好“怎么评”的问题,经济责任评价要达到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历史性,操作起来是有难度,不能象财政收支审计那样单纯套用经济法规,也不可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去描述。在评价中,还是有一些标准可依据的,是可以量化分析的,要分清主客观、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把握前后任的关系,经济决策要分清是否按组织原则集体决定,是否是上级部署在执行中不合实际,主要领导在决策中的意识定位,从而认定问题的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再次,要解决好“如何评好”的问题,目前,审计方式方法还需要创新、必须强化学习培训、更新审计知识、推广现代技术,要不然,即使有了评价标准,质量也不一定达到应有高度。(作者:湖北省大悟县经济责任审计局局长 周宏高)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