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县级审计机关经责审计中存在的“五多五少”问题及对策
胡玉军 陈武斌(甘肃省玉门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监督形式。在促进党风廉政建没、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推动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审计中诸多问题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发挥。本文系统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就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自1999年中办、国办下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正式写进审计法,奠定了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个报告再次肯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作用,并把经济责任审计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党风廉政建没、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推动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让其切实发挥审计监督职责、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以下笔者就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五多五少”矛盾及应采取的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讨。
    1  经责审计中存在的“五多五少”问题
    1.1  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少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依法行政,在干部管理体制中引入了审计监督机制,对离任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此举便于更好地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廉洁自律情况。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既加强了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又为各级干部管理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审计实践的深入,县级审计机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暴露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干部离任审计多,并且大多是“先离任,后审计”,由于审计工作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效果,使离任、新任领导干部及审计人员思想上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审计不过是走过场,搞形式,审不审一个样。二是离任审计临时性任务多,造成项目缺乏计划性,影响整体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三是由于离任审计任务繁重,使审计机关本身就存在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更加突显,审计工作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四是不利于审计决定的落实。先审后离,容易形成新官不理旧账状况,造成审计落实难,这是影响审计效果的瓶颈。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但总体而言,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少,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阻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1.2  现场花费的时间多,审前调查的时间少
    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多数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到了被审计单位仅花费较少的时间开展审前调查,只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和基本情况,审前调查蜻蜓点水,不深不细、流于形式,调查不深入,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审计现场。审计署第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七条至第十一条对审前调查做了规定,要求选4种方式、收集6类资料、了解8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并通过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和审计署第5号令《审计机关重要性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及《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审前调查是为审计方案的编制做好资料收集,为审计组长在审计方案编制环节进行重要性确定、审计风险评价、分析性复核和内部控制测评等项工作做准备。由于审前准备不充分,影响了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环节的各项工作质量,造成审计方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重视审前调查就进点,导致进入审计现场时还得“补欠账”,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本应在审前调查阶段完成的工作,如熟悉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等,无形中拉长了现场审计的时间。
    1.3  批判性作用多,建设性作用少
    长期以来,政府审计偏向于监督,偏向于差错纠弊,审计工作中更多注重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揭示风险、作出处理,发挥审计的批判性作用,很少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查找根本性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审计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提出,在坚持审计批判性的同时,对审计机关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更加迫切。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说,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宽的领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就目前状况而言,迫切要求审计机关从单个或众多审计项目入手进行综合分析,揭露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揭示重大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机制性问题,揭示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同时从政策、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4  一般性问题多,深层次问题少
    目前,很多审计人员没有很好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本质要求,审计工作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层面,很少涉及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方面的内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从领导干部责任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类、汇总,仍然按照财政财务收支的模式表述,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揭示深层次问题的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反映的问题一般化,审计报告中大多是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挪用专项资金、乱收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不到位、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而制度、机制、体制方面问题涉及的少。二是审计实施陷于“规定动作”,始终跳不出原来固有的形式,往往就财务而查财务的审计模式多,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及实质的少。三是就事论事、就资金审问题的多,摆脱不了财务收支的束缚,对领导干部履职决策、管理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审计缺乏整体性、深入性的研究。
    1.5  完成的项目数量多,审计成果利用的少
    近年来,审计机关接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越来越多,从完成项目数量上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数量占全部审计项目的三分之一以上,已成为审计机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看,大多数审计机关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有审无果,辛辛苦苦审出来的东西,最后被束之高阁,不能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项目虽多,但是审计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劳而无功,降低了审计成效,损害了审计的权威性。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不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可用性差;二是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差;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不健全;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不畅。
    2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等方面赋予了审计更加重要的职责,做为审计机关应如何进一步按照审计法和中央两办《暂行规定》要求,努力克服上述五多五少矛盾,积极稳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每个审计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强化重大经济决策审计,制约干部滥用职权,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项工作:
    2.1  关口前移,提高任中审计比例
    离任审计属于事后监督,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晚,“秋后算账”上,这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是让干部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干部的安全,而不是追究责任。任中审计这种监督关口前移的新模式,堪称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矫正器”,不仅能促使领导干部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减少和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错误”,也避免了审计监督成为“马后炮”的被动局面。更重要的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通过及时厘清领导干部的责任,全方位构筑预防腐败“防火墙”,能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减少用人失察失误。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前移审计关口,要由“算总帐”的离任审计向“常算帐”的任中审计转化。要逐步扩大任中审计覆盖面,综合考虑审计对象、审计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出规划,争取每隔几年就对所有应纳入审计范围的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任中审计,使部门单位和主要负责人都能够经常接受审计监督,避免发生大的问题。要将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到以任中审计为主,预防在先,充分发挥对领导干部经常性审计监督的预警防范作用,提高审计监督实效性。
    2.2  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审前调查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审计长李金华曾经指出,审前调查十分重要,制订一个好的审计方案,是搞好项目审计的基础,而搞好审前调查,又是制订审计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重视审前调查也是国际上先进国家审计的惯例,审前调查所花时间一般都占到全部审计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可见,审前调查的作用主要是为制订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审计实施方案被称作审计实施工作的 “龙头”“作战计划”“施工蓝图”和“路线图”,如果不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制订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切实搞好审前调查,保证其时间和质量,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决予以执行。
    2.3  提升审计层次,发挥建设性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要求更好的发挥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新形势下,经责审计必须在立足批判性的基础上,提升审计层次,积极向建设性转变。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查出多少违法违纪问题,挖出多少大案要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使被审计单位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怎样去纠正问题,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出现。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起到震慑和警示效果,促使广大领导干部依法履职,促使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堵塞工作漏洞,弥补体制机制缺陷,改善管理,建立优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审计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和业绩观,切实转变审计就是监督和查处问题的传统观念,改变过去就事论事的习惯思维,不断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要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领域,将那些掌握权力资源多的领导干部和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部门(岗位)纳入审计监督的重点,并注意分析研究预防机制,从源头遏制问题的发生。三是项目要选准、方式要用对。要紧贴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审计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四是要认真查处问题。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和查处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履行好审计监督的职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违纪违规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内外部等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以进一步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2.4  创新审计理念,实现经责审计重点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一方面要改变目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代替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动局面,努力实现由“财”延伸到“物”,直接审计到“人”的转变,真正实现经济责任人格化审计目标,站在推动地方部门科学发展的高度,变微观审计到宏观审计,把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通过分析资金利用的经济性和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细化和量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内容,促进领导干部所在的地区或部门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行政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行政绩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对相同类别的多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成果的提炼、整合,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年度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客观反映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并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分类、剖析,向当地党委、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同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注重触及到制度层面,反映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追溯造成违规、违纪问题的根源,真正构建起坚实有效的防范机制,堵住机制方面的漏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5  多措并举搞好审计结果运用
    搞好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合理有效运用,一是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并充分征询审计成果需求者的意见,改变审计报告风格,积极提供其易于阅读,便于利用的形式,为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积极探索完善任中审计制度,将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结合起来,使审计监督常态化。三是建立和完善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四是切实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搭建经责审计结果运用的立体平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对运用审计结果的方式、要求、承担的责任及考核办法等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夯实制度基础。(作者:胡玉军,陈武斌 甘肃省玉门市审计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