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运作中推进审计质量精致化管理
武雯(江苏省江都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3日】
【来源:武雯(江苏省江都市审计局)】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事业的成败取决于审计质量,审计权威的树立关系着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并实现规范化向精致化的转变?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计工作实践认为,就是要推进审计质量管理过程的科学运作,使审计质量管理真正体现审计的灵魂,发挥审计的职能,实现审计的价值,确保审计“有为”而“有位”。
    一、树立三种意识,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审计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科学的审计理念是指导审审计工作的前提,也是引导审计决策层如何实现审计质量精致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1、要树立审计精品意识。先行重在提升,提升重在质量,审计质量精致化管理如果缺乏精品意识,那审计出的成果将不会被社会、政府所重视,审计的权威将很难树立,既浪费了审计资源也不利于审计工作整体的推进。一是要在全员中树立。要把“树精品、创特色”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审计人员,通过交流、宣传、检查、评比等方法,使审计精品意识深入人心,并使其体现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之中。只有在全员中确立审计精品意识,审计人员才会主动地采取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计质量才能全面得以提升,审计成效才能更加显现。二是要在全程中贯穿。审计立项阶段要体现审计项目安排的科学性,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资金投入的重点作为审计的重中之重;审计实施阶段要关注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各项因素,如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步骤是否合理、审计取证是否充分、适当、审计程序是否到位等等;审计报告阶段则要清晰反映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看审计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分析问题是否透彻,提出建议是否可行,处理结果是否合规;后续审计阶段则要重点关注审计成果运用,一个优秀的审计项目,其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审计思路、审计方法,更要挖掘该项目所带来的放大效应,如审计整改如何?审计结果运用如何?审计警示什么等等。三是在查案、办案中凸显。目前,评判审计项目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审计是否查出了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而审计的威摄力也在于在审计过程中深查细挖,不走过场。因此审计人员要用敏锐的眼光和特有的专长从枯燥账薄中发现案源线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审计证据,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摸清来龙去脉,发挥审计在查案、办案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凸显审计成效。
    2、增强审计创新意识。创新是审计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是实现审计质量精致化管理的关键。一是要以审计信息化为依托,革新审计手段。以往的“老三样”算盘、帐簿和笔已不能适应现行的审计发展步伐,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用电脑、电子数据、网络“新三样”逐步取代和丰富原有的审计手段。当前就是要大力推进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办公管理系统的运用,探索联网审计新形式。二是以弘扬审计新特征为目标,探索审计方式。当前,我国审计发展正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审计的目标也由原来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三者并重转变,审计署近五年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今后时期绩效审计要占据审计项目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要创新审计方式,积极探索多种审计业务类型的有机结合,有选择地进行送达审计,有条件地实施简易审计程序,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等等。三是以审计资源整合为保障,统筹审计安排。审计任务重是当前地方审计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上水平、上台阶,那就是要打破科室分工,集中调配力量,发挥规模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国家审计资源与内部审计资源、社会审计资源相结合的路子,统筹安排审计项目,争取全面开花、多结硕果。
    3、要提升审计服务意识。审计质量管理的好坏最终影响着审计机关职能履行的结果,反映在宏观上即为经济社会运行的质态,微观上则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因此,首先我们要做好经济社会运行的服务者。充分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审计专题调研,在揭露和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真实地反映倾向性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前瞻性作用,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其次我们要做好被审计单位的服务者。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审二帮三促”上,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要主动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在审计整改上下功夫,对审计年年审、问题年年出,屡查屡犯,屡犯屡罚的问题,则要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围绕关键环节,推进审计质量精致化管理
    审计的过程也是谋篇布局的过程,往往要经过“起、承、转、合”这四个环节,审计质量管理也是这样,只有把握住这四个关键步骤,才能将审计质量管理引向深入。
    1、“起”即从审计立项和审前调查起及早谋划
    在审计立项上要突出一个“精”字,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审计机关人手少和任务重的矛盾是十分突出。如何以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率是审计立项的根本,做到项目少而精,审计一个,威慑一方。围绕资金重点、社会热点、群众焦点、项目盲点、审计亮点,充分做好审计项目的立项调研,有条件的单位逐步建立审计项目信息化数据库,用来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基础资料、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往年审计发现问题等。通过调研和前期准备,主要看项目安排是否体现当前国家与地方政策要求,能否反映地方经济工作重点和社会关注热点,项目安排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度如何,项目安排能否反映当地审计工作发展要求等?并最终决定能否立项。
    在审前调查中要突出一个“实”字,审前调查是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在整个审计项目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审计工作方案要做到措施实、指导性强。有条件的可以试行审计一个点,以点带面,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从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点事项和审计难点的突破,到审计步聚、审计方法的运用和审计程序的执行等方面充分征求审计人员意见。再由审计小组会议、审计业务会议充分讨论,梳理汇总成草案,上报局长审定,最终形成正式的审计工作方案下发。审计实施方案在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的实现,各审计组要重点关注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是否合理,风险评估是否准确,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也直接影响着检查范围和审计程序,最终直接关系着审计的质量。要做到审计重点突出、审计方法可行、审计步骤得当。
    2、“承”即在审计过程中做好审计实施与复核的承接。目前,审计机构对审计实施过程还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审计复核容易流于形式,要做好审计实施和审计复核的衔接,就有必要建立审计实施监督会审制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三堂会审”制度。即在审计实施基本结束、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前,由局长、分管法制的副局长及法制科、项目分管局长及审计组成员三方共同会审。会审内容主要是审计人员口头汇报审计情况、发现问题和收集的证据及初步定性意见,局领导提问,大家讨论。通过会审,来评估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程序是否得当,审计证据是否关联、充分,对重要问题和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或审计实施方案未执行到位的,或审计取证不充分的,继续进行“补课”;对审计查实的问题,明确定性和处理意见。这种做法既对审计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又将审计质量监督关口前移,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必要的会审制度,提高了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水平;这种做法同时也避免了审计人员由于能力、经验或是对审计方案理解不够,未能查深、查透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
    3、“转”即在审计报告后做好审计成果转化。其一是注重挖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决定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要提高审计报告撰写水平与分析水平,充分运用好审计综合报告、审计要情专报和审计信息论文三个载体,放大审计效果,扩大审计影响。要将审计中发现的共性和苗头性问题及时以审计要情和审计综合报告的形式上报给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领导,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求得领导的有力支持。要积极鼓励审计人员以审计信息和研讨论文的形式加快审计成果运用,做好审计成果宣传,提升审计成果水平。其二是要狠抓审计整改落实。审计整改能否真正到位直接关系着审计威信。目前,各地对审计整改都很重视,有的地方由市人大、市纪委、市财政市审计等部门联合组成审计整改督查小组,也有的每年将上年度的整改落实情况向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作专题汇报,狠抓审计决定和意见的整改落实。审计结果公告一方面促使了资金管理使用部门加大整改落实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提高审计质量,要加大审计结果公告,逐步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特别是要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大公告力度,让社会来监督审计,让群众来评议审计,扩大审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4、“合”即在审计结束后发挥综合考评的合力。审计项目检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定期的检查机制,开展业务质量检查和审计项目综合考评,从中找不足、排差距,并定期公示审计项目检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对好的做法要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审计人员对自身的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对存在的问题心服口服,审计人员互相亮成绩、赛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审计质量精致化管理。
    三、完善三项机制,保障审计质量管理科学运转
    1、人才建设机制。审计要出成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审计人才,要通过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和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层层构造审计塔基,为提高审计质量夯实基础。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实践”和“书本”相结合,“自学”和“教学”相结合,“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通过“带路子”、“压担子”、“搭台子”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网络运行机制。要利用科学手段,着力推进审计项目质量全程跟踪管理。当前就是要加大审计办公管理系统(OA)的推进,做到三个“实现”。一是实现审计文书全程网上批阅。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审计报告的最终形成,全部在OA系统中运行,未经网络运行的审计文书,一律不批;审计环节不符合程序的,一律不批。二是实现审计项目实时跟踪管理。审计人员在现场运用AO实施软件进行现场取证,定期将审计日记和取证资料、工作底稿、复核意见打包上传至该系统,各领导、各部门授权人员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复核审计质量,强化了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三是实现审计资料组内资源共享。通过OA办公系统,审计项目授权查阅人员可以随时查阅项目的全部材料、底稿和文书,既是相互监督,又是相互学习,同时也确保了适用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处理、处罚的统一性。
    3、制度建设机制。要通过一定的目标考核机制,把审计质量目标责任与工作考核机制贯穿到每一位审计人员,为审计质量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执法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审计复核办法等,积极推进审计项目招投标制度、审计质量目标综合管理制度。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如设立“五优”评比,设立审计大案、要案线索奖励、审计入库奖励、审计项目综合考评奖励等等。要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防范审计风险。实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度、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办法等,促进审计质量工作的整体推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