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审计建设之喜忧
张关海(浙江省杭州萧山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联网审计是“金审”工程建设任务的重要项目,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新审计模式,适用于国家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或者需要经常性审计的重点部门、单位联网审计使用。即通过与财政、税务、行政事业单位、社保和公积金中心等重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联网,随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预算计划、资金流向、资金使用情况的电子信息和有关资料,使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在审计现场而且可以在审计机关随时跟踪、分析、审查这些电子信息和资料,实现审计工作“三个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及时有效规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行为,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建设性功能。

    喜的是,各地在充分利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审计管理系统》(OA)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并取得丰硕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推进“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的联网审计系统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比如我省的杭州、嘉兴两市审计局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开始了联网审计的建设与探索,富阳、海宁、嵊州和萧山等审计局也于今年初着手建设区县级的联网审计系统。有的地方还在审计机关自身使用的同时,提供“人大窗口”、“区政府窗口”、“纪检窗口”和“财政窗口”等,使其他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也能够共享平台中的数据和监督方法,开创政府综合监督格局和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审计职能。联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积极肯定的同时,由于联网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关配套不全,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不多,也存在一些隐忧。
    一是缺乏标准规范和整体规划,存在共享和重复建设隐患。从大的方面讲,金审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实现中央与省市、省市与区县的审计信息和审计数据库互通互联共享,但目前各地建设的联网审计系统往往自成一套,存在构架不统一、数据标准不统一等等问题,从长远看难以与国家金审工程对接,随着国家金审工程的逐步推进,可能存在推倒重来的风险。从小的方面讲,由于标准规范和技术原因,可能会出现联网审计系统与现有的《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间功能重复和审计数据、审计信息不能方便有效地交互共享等问题。

    二是缺乏政策制度支持,存在推进难联网难问题。实现实时或定期联网采集数据、跟踪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就会随时受到审计部门,甚至人大、纪检的监督监视,被审计单位肯定不愿联、不肯联,不得不联时也往往是“讨价还价”。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审计部门不得不多方协调说服,要资金要政策求支持,面临很大阻力与难度。没有政策规定支持,联网系统建成后,能不能让你实时采集、实时监控也是一个问题。

    三是实时跟踪、实时预警,使审计部门处境两难。目前审计管理基本是计划管理模式,即年初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地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然后按计划实施项目审计。联网审计要求实时跟踪分析、实时预警,审计机关针对预警信息和跟踪分析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及时处理没有法律制度依据和年度审计计划,不及时处理是审计的失职,要追究审计的责任,审计机关自身处于两难境地。有的审计机关在构建联网审计时甚至提出了“取消预警模块”的想法。

    四是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关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加大。虽然在联网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密文传输、物理隔断、软件防火墙、密码口令和权限设置等保障数据安全的措施,但区县审计机关由于经费和网络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全部布设审计专网,只能依托现有的政府专网,甚至互联网进行网络搭建,存在着内部信息外泄和信息系统被入侵的风险。被审计单位往往以“内部信息安全”为由推托联网。

    五是一线审计人员使用意愿不强,存在宣传推广风险。利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规范审计工作、减轻手工审计强度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快的推广使用。从目前已经布设的联网审计分析系统的功能来看,数据处理量、数据处理速度、宏观综合数据分析和审计重点确定等方面确实有优势,但实用性还不是很强,对审计实务作用不大,尤其是区县审计人员宁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而懒用《联网审计分析系统》。根据我的询问了解,有的联网审计分析系统建成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只用于数据管理和宏观分析等。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推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条有效开展联网审计的路子;另一方面,要加紧联网审计标准、规范、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加快全国统一的联网审计软件系统开发和网络硬件建设,加大联网审计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推进联网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