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基层审计文化变革的实证分析
张良、屈哲、张海(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当一种模式的发展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穷”。有诗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是这样,一个组织是这样,一种文化同样是这样。山穷是一种状态,柳暗花明是一种结果,而它们之间的桥梁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字。我国的审计走过了26个春秋,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审计文化,这种文化在历史的特定条件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它与时代存在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显,也许到了需要变革的时代。本文拟从一个基层审计的文化变革来论证变的意义和重要性,寄期望这种有益的探索能够带来中国审计良性的长久践行。
    一、实证对象介绍
    X市审计局是我国经济大省江苏所辖北大门地市级审计机关。2006至2008年,该局共实施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429个,以年平均182%的速度递增;查出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金额126.44亿元,2008年人均查出违规金额是2006年的6倍,人均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是2006年的11倍;移送案件线索17件,涉案处级干部6人,科级干部十余人;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地方表彰项目2个,实现了建局以来的历史性突破;获审计署AO应用实例优秀奖15篇,应用奖63篇,在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通过竞争上岗、公推公选,7名年轻干部晋升科级领导职务,2名科级干部走上处级领导岗位;向地方和上级党政机关上报审计信息和报告1239篇,被批示和采用735篇次。
    X市审计局2007至2008年之间工作成绩大幅上扬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深层次的原因是从2006年底开始,该局从内部开始了大刀阔斧地审计文化变革。这次变革所带来的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最初的设想。正是由此层面,我们需要去仔细剖析这种变化所涌动的内在规律性东西,以求较为准确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 变革实施前的文化状态
    X审计局在实施变革之前,审计文化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各自为战的。主要表现在:
    (一)“自扫门前雪”,市、县、区审计机构沟通少
    一方面,市、县、区基层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沟通的动力小;另一方面,除了行业审计、授权审计,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交集少,沟通机会少;第三,基层机关项目选择倾向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固步自封惧于尝试新类型,沟通需要少。
    (二)“老弱病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其一,审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新进人员经验不足,人力资源出现断层。如X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89人,其中45岁以上占75.2%。其二,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面对社会经济信息化、法制化迅猛发展,审计工作倍感吃力;其三,基层审计机关存在大量政策性安置人员(如军转干部),不懂业务的偏多。
    (三)“一穷二白”,思维僵化缺少创新
    “穷”— 思想得不到创新。基层审计项目通常业务量小、数据量少、审计影响范围较窄。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满足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创新审计模式“不敢想”,先进的审计方法“不会用”,导致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成了两张“白”纸。
    (四)“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谋进取
    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来看:年老一点的审计人员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意识,学习热情少。年轻的审计人员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进步缓慢。
    三、状态的历史与成因
    根据目前基层审计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转变、审计转型,但基层审计的理念未及时转轨
    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作为承担着行政监督和经济监督双重任务的政府审计,必须更多地关注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作出评价和监督,基层审计应开始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舞弊型向绩效型转变;从政策执行型向决策审计型转变;从揭露问题型向审计问责型转变。这必然要求基层审计在文化价值观层面上要求重塑审计理念。
    (二)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不当
    审计队伍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推手,是关系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审计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审计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文化变革前,该审计局虽高度重视干部培养和队伍建设,但是存在重培训次数,轻效果;重集中培育,轻个别对待;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导致整体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
    (三)个人缺乏进取,自律学习性不高。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多为公务员编制,公务员队伍优厚的养老制度使一些人不思进取,守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待工作。缺乏学习的自律性,无上进心。
    四、  变革的价值取向
    审计文化体系在变革中,首先应当确立的是对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塑。因为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机关在关于自我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这种态度与情感又最终影响到审计文化体系变革的目标取向。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廉政、高效、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审计文化体系。
    1.廉政
    廉洁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忠实的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工作职责,坚守廉洁从审,接受他律;恰当处置公共权利的行使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2.高效
    “效率决定成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市场运行瞬息万变,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基层审计机关更要与时“跟进”,根据实际需要高效变换审计步伐,提高技术更新速度,较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3.创新
    “创新”是科学社会发展永不枯竭的根本动力,也是审计事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审计理念创新。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的经济监督部门,要扩大审计思路,转变理念,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审计工作创新。在内容和方式上,稳步推进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力度,以审查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重在效益、效果评价,促进规范行为;在方法和手段上,推进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辅助审计,突出科学实效,提高效率和质量。
    五、过程和措施
    没有科学、细致地措施,变革必然流于形式。为了将审计文化变革落在实处,X审计局设计了从宏观到具体、从观念到行为一系列措施。
    (一)摆脱思想羁绊,强化思想的开拓力
    面对审计职能转型,主观上树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主要思想。如X局曾多次召开基层审计工作务虚会,提出全市审计工作“十大创新”领域,增强了审计人的志气、大胆创新的勇气、争先创优的锐气。以创新突破审计发展瓶颈,推动审计工作与时跟进。
    (二)“物”“制”保障,增强变革的保障力
    物质上,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设备、开发软件、引进技术和培训人员,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度上,注重组织领导、项目实施、技术服务、量化奖惩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纪律严明、充满朝气的审计队伍。
    (三)多策并举,提高变革的执行力
    1.玉尺量才
    建立审计机关人才库,根据业务类别组成不同的专家小组。重大项目人才全市系统调配、人才经验全市系统共享,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完善人才的优化配置,促进审计人业务素质整体提高。
    2.攒零合整
    一方面,打破市县区审计部门双重领导、各自为政的格局,把每年一次的协调会改成不定期召开的专题座谈会,统一思想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将市局业务处、县、区局交叉结成“一对一”、“一对多”的共建对子。整合全市审计力量,形成全市一盘棋,加快改革创新的新格局。
    3、吴越同舟
    为了能开阔视野、共同提高,X局于2007年后加强与兄弟单位的沟通,“拿来”典范经验,倾其所有交流等。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典型示范
    在创新审计文化中,注重挖掘典型、培育典型、树立宣传典型,广泛提高审计文化变革的影响力。一方面树立典型个人,带动业务骨干创造辉煌;另一方面,宣传典型单位,带动审计团体争先创优。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