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免疫系统功能下审计转型的内容和重点
陈永多 崔燕(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审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国家审计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这是审计转型的基本内容,也是审计转型的客观需要。我们应以此在新实践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并将转型成果在审计实践中落实、检验,从而推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立足建设性,审计思路由监督转向服务。审计监督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属性,审计建设性最大程度地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将监督寓于建设之中,建设性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审计发展历程的演进,适应经济社会立法需要的期望值升高,审计在查错纠弊、提示问题、辨析真伪的同时,建设性作用日益重要。审计建设性作用,既要“量体裁衣”,反映客观现实,也要看“饭”下“菜”,提出具体建议,具体措施。
    二是立足主动性,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转向真实合法效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三大法定目标,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审计发展,并在监督政府责任上有所作为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国家审计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基础上,全面推进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绩效审计。拓宽绩效审计思路,拓展绩效审计领域,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三是立足宏观性,审计思路由微观转向宏观。在改革开放、经济转轨、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宏观层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审计应克服长期以来以微观层面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思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立足微观着眼宏观,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立足微观审计监督,审深审透每一项目和事项,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情况,揭示问题,着力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着眼宏观服务,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更加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全面情况,从总体上反映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立足科学性,审计手段由手工转向计算机。审计监督是基于现实基础上产生的,同时需要及时、快捷、准确地发现、揭示问题,这就要求改进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只有通过技术变革,科学地使用OA与AO软件,才能减少审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审计技能,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和考验,加快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工作的融合,把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类审计项目,广泛应用于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及审计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账目基础审计向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审计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
    五是立足开放性,审计结果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2007年4月,国务院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成果,推进审计公开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度和公开透明度,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全力打造“阳光审计”。积极扩大审计宣传,加强协调沟通,保障公众对审计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除了法律法规规定及涉及的不宜公开的秘密外,应实现审计报告百分之百公开,审计整改报告百分百落实,使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成果,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全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