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形势下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阎宝泰 (吉林省审计厅厅长)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日前,刘家义审计长在“审计署2008年度厅(局)级、处级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典礼”上指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创新,要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审计计划的确立还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审计机关要经一步研究审计计划的科学性、时效性,使其更加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下面,笔者结合我国国家审计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谈一谈粗浅看法。

    一、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我国国家审计正处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快与国际审计接轨转型期,只有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覆盖面,明确审计内容及审计结束后要生产出几个“审计产品”,检查分析出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才能促进政府部门和被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首先,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观念和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紧扣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主题,以改革发展稳定为大局,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确定为审计重点。二是树立服务意识。要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立足监督,搞好服务,把审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三是树立创新意识。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创新,用新理念谋求发展,用新思想破解难题,用新机制营造环境,用新举措积极作为。

    其次,要明确审计工作重点。一是要监督各项宏观调控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确保政令畅通;二是要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建设和谐社会;三是要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促进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四是要揭露不作为、乱作为等重大问题,促进问责制的健全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五是要揭示乱收费、乱罚款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问题,确保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六是要发现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促进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健全法制。

    二、注重实效,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在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阶段,即从“裁判员”向“教练员”过渡阶段。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准确掌握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一是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当地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上级审计机关工作重点及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围绕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审计产品才有意义,才能被党委政府和社会所接受,才能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审计最终目的,才能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 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即从“裁判员”向“教练员”有效过渡。

    二是要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情况,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审计对象调查,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总体情况、资产状况和计算机应用情况(如:有的银行应用UNIX或LINUX系统,有的医院应用DOS系统),特别是准确掌握同行业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等重要经济指标合计情况及人员情况的有关数据。分析出审计查出的问题占该行业全部审计对象的比重(即:相对数)、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人员状况,为审计对象减员增效提供依据,便于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时参考使用。

    另一方面,每年审计结束后,应将被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附加信息录入审计对象资料库,使资料库逐年更新完善,同时应注意统计部门审计对象普查工作情况,实现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与统计部门审计对象普查数据库的软件接口,从而基本保持审计对象数据新鲜状态,相对实现了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

    三是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由于审计力量不足,不能实现每年对所有审计对象全部审计监督一遍。特别是我国审计正处于转型期,按照审计署“2008-2012五年规划”要求,要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依现有力量,有计划安排审计不同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要在一定时期内将全部审计对象审计一遍,基本掌握全部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准确掌握审计资源。审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要掌握目前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审计队伍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审计队伍可分成多少个审计组、哪些人可以担任主审、哪些人原则性和事业心比较强等。同时也要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操作技能情况,掌握目前计算机及辅助审计软件等配置情况,更好地确定每年审计项目计划数量和预期审计质量,达到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目的。

    五是加强“审计产品”应用和转化。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时,要明确审计结束后应形成几个“审计产品”,解决哪些问题。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清楚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如何应用,审计结果是否公开,运用哪种宣传载体宣传,是否把审计成果变成政府决策行为,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改善管理,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 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程序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当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做到征求意见到位,保证计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完整性,避免随意性。一般情况下应当遵循“两下两上”原则,下面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例进行说明:

    (一)自上而下提出审计工作设想。根据国家经济工作中心、党委和政府工作重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审计对象情况和现有审计人力和设备资源等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提出切实可行的下年度审计工作设想,使下级审计机关或本级各部门在编报下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时有所遵循。

    (二)自下而上逐级编报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下级审计机关或本级各部门依设想内容和要求,参考上年工作情况,对重要项目进行分析、综合平衡,结合干部业务素质及审计对象、审计类型等情况,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具体编报出本地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上报审计审计机关。

    (三)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指标。上级审计机关根据下级审计机关及本级各部门上报的审计项目计划草案,经充分讨论和综合平衡,征求财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意见后,制定本级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再征求政府主管省领导的意见,如:吉林省审计厅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需征求省长和各位副省长意见后,审计项目计划草案才变成审计项目计划下发。

    (四)自下而上上报完整、详细的审计项目计划备案。下级审计机关或本级各部门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审计项目计划指标,把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项目,授权审计项目的被审单位明细、计划完成时间、项目级次、审计内容等全部列入计划,形成正式文件,上报上级审计机关,作为年终检查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四、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确保审计质量

    制定全面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是为了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 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下级审计机关或本级各部门应及时采取会议传达、目标分解、信息宣传等方法贯彻落实。按项目计划明确要求,进行分解,将任务落实到审计组。要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依审计种类、任务繁简及有效工时,分配任务。审计组具体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质量。

    在审计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跟踪检查。做到月小结、季通报、年终考核。下级审计机关或本级各部门每月要上报一次计划进展情况,每季应进行一次小结,总结前一段工作情况,指出问题,明确下一步要求,确保审计计划全面完成。年终要对所有审计项目进行严格考核,实行末位诫勉谈话制度。上述“月小结、季通报、年终考核”的管理方式,待 “审计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应用时,即可实现从“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影像格式)、相关法规、进展情况、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信息、综合报告、统计报表、审计档案”等一条龙动态管理,供相关人员随时掌握审计项目动态情况。
年度审计项目下达后,一般不应变动,确需调整的单位要提出申请,阐明变动原因和具体户数及变动后被审单位名称等报上级审计机关。经上级审计机关研究后,下达计划变动通知书,作为年度考核依据,增强审计计划的严肃性、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五、强化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完善审计计划管理制度

    审计项目管理是个宽泛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未界定,笔者认为该项工作不仅是计划管理人员(计划处)的事,应是审计全体人员共同的义务,广大审计人员要树立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

    (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依法审计、依法监督原则。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监督,依照审计程序开展工作,做到程序规范,证据可靠,结果准确,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评价处理违法违规问题。克服就事论事和“一刀切”的做法,以“三个有利于”分析处理问题。三是坚持一切为了发展的原则。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立“围绕发展搞审计,搞好审计促发展”的指导思想,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找准审计监督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做到审计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二)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审计人员要强调两种责任意识。一是要强调责任意识。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因失渎职等行为造成重大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问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问题不仅查出来,而且要报出去。二是要强调经济责任追究意识。要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加强与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联系,加大审计案件线索的移交力度。只有责任明确到人,才能改变违纪金额居高不下、重复违纪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状况,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审计的积极影响。

    (三)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要建立总结反馈制度。审计项目结束后,一方面要对经济效益审计全过程情况进行总结,查找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填报“三张表格”:其一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建议表格》。包括:1.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明显漏洞以及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条款;2.与发达国家有关法规或先进经验做法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3.对现行审计工作的影响;4.加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其二是《对现行审计管理的建议表格》。包括:1.目前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审计方面的法规规章与其它法规规章相互抵触、相互矛盾或者存在明显漏洞等方面的问题2.我国的审计管理与发达国家审计或国际先进社会审计组织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3.对现行审计工作的影响;4.加强、改进和完善现行审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其三是《对被审计单位建议表格》。包括:1.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国内外先进企业经验和做法;3.对审计工作的影响;4.加强改进建议。通过上述制度建设,总结反馈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外资本不断涌入,审计对象的资本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在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产品”如何应用等方面也将随之变化,势必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中,要强化管理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修改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加快向效益审计过渡及与国际审计接轨的进程,使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不断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