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审计监督要克服“畏难”“怕烦”负面情绪
吴兆章(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适应新常态,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监督难,新时期新定位下的审计监督更难。履行好新时期审计监督职能定位,需着力克服“畏难”“怕烦”负面情绪。

畏难,难在哪里?可以概括为“三难”。一畏审计事项复杂无从下手之难。新时期国家治理视野中的审计,其内涵大大拓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后查账”。如国家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宏观性强、涉及领域范围广;大型国有企业审计时常面对企业混业经营、管理层级多、业务链条长、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等复杂局面,一些审计人员受自身知识结构限制,可能感到难以驾驭、无从下手。二畏审计业务专业性强难以进入之难。新时期审计监督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入手,越来越多地进入土地出让、矿产资源、节能减排等专业性较强的业务领域。这些新领域,专业门槛较高,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下培养起来的审计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先天不足。这些领域相关事项的评估、评审多依托专业中介机构实施,违法违规点往往经过中介机构专业报告的层层掩饰,面对精通业务、熟悉法规的中介专家,审计人员容易未战先怯。三畏审计对象不配合阻挠推脱之难。新时期审计监督作用不断强化,移送案件线索打击犯罪、公告审计问题狠抓整改深受社会好评,同时审计遭遇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阻挠或威胁、恐吓审计人员者有之,更多的是不配合、拒绝提供资料、拖延推脱,让现场审计时间有限的审计人员不胜其烦。

与畏难相关联的另一种负面情绪就是怕烦。审计是一种高强度复杂劳动。以企业审计为例,面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涉及不同的行业和细分领域,审计人员需要在很短时间内把握一个大型企业的决策审批程序和业务、财务流程,分析梳理企业权力运行、内部控制和购销存、客户往来的风险点,选择重点业务板块、重点二级公司作延伸,审计人员长年累月高强度复杂劳动难免心生烦躁。审计又是一种细致严谨、对质量要求极高的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审计发现问题过程,就是审计人员高度严谨、关注细节、刨根问底和深入研究相关事项关联性的过程,审计人员日复一日高度紧张难免烦躁。具体而言,审计工作之烦,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是审计数据分析案牍劳心之烦,二是延伸核实奔波劳形之烦,三是深挖细查扎实取证之烦,四是精雕细琢准确定性之烦。

审计难、审计烦,是客观状态。倘若想了开去,倒也不难理解:世上本无易事,监督别人、查找问题的审计当然更不容易。但是,难是相对的、烦是更多掺杂主观性的情绪,难和烦都是可以克服的。比如,审计事项复杂无从下手之难、审计业务专业性强难以进入之难,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身业务素质、聘请相关外部专家来克服,审计对象不配合阻挠推脱之难,我们可以通过协调审计对象上级机关、相关部门来克服。实际上,真正可怕的,不是难、不是烦,而是畏难、怕烦;千难万难、畏难才最难,千烦万烦、怕烦才最烦。畏难怕烦所及,自然是精神状态低迷,情绪消极被动、工作难以推进。“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新时期改革发展时多次强调的,同样适用于新时期审计监督。千难万难、千烦万烦,攻坚克难就是要不怕难、不怕烦。(吴兆章)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