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三中全会 脚踏审计实践——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感
谭哲 (审计署重庆办)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在此期间,身为一名普通的审计工作者,我密切关注着会议动态,会后认真学习公报精神,了解改革目标,明确国家审计在深化改革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并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
    
    一、推动和服务国家治理,促进国家社会协同共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治理体系指的就是协同共治,国家治理应坚持党的领导,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协同共治。这个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突破,也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贴近国家决策层和政策实践基层的系统,全国各级审计机关8万人在审计监督工作中既立足于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趋势,又联系社会实际、了解反馈一线问题,尤其是通过对现行法规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查找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便能够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保障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审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与社会协同共治方面的推动与服务作用。
    
    二、积极参与反腐创新,加强法治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对反腐工作的高标准、新要求,审计作为反腐倡廉的一股强大力量,也相应承担了新改革时期的重要使命。
    在《世界审计组织战略规划(2011—2016)》中,明确赋予了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坚定反腐、加强问责、促进透明、强化良治方面的责任,我国国家审计通过对相关权力的监督,担当着国家经济安全守护神的角色。当前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多数腐败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记载在财务账目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审计,可以发现贪污受贿、钱权交易、谋私谋利等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审计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定量,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和惩治腐败提供了线索。目前,不少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都建立了联动合作机制,各司其职、前续后继,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为进一步提高反腐败工作效率,创新反腐败工作方法打下了基础,未来我们应继续利用审计的反腐威慑力促进国家加强法治和廉政建设。
    
    三、促进经济建设改革,发挥国有企业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五项改革,实际是为五个建设提供体制支撑,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建设当中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五项改革需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牵动作用。此次会议提出的“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是站在现阶段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较低、“活力”不足的基础上的,这个改革目标也对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严的要求。
    近年来,中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和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不断加强,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越来越显著,自我国企业审计开展以来,就一直秉持着“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围绕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开展审计。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重点对中央有关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对企业科学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问题进行反映,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揭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服务与帮促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了,中国的全面改革方案进入了落实周期,审计工作者作为改革浪潮中的一滴水珠,应当心含喜悦展望未来、带着责任鞠躬尽瘁,以微薄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谭哲)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