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那个“筐子”
李汉阳 谢加勇(湖北随州曾都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似乎是当前人们对招待费公认的看法。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怎样看紧“招待费之筐”》的评论文章,文中作者呼吁不能让业务招待费成为“腐败的漏斗”,一定要看紧这个“筐”,建议审计部门“加强审计”“定期向社会披露审计结果”。
    
    “加强审计”,表明人们急于规范“装”的行为;“披露结果”,表明人们急于了解“筐”中的内容。近几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不负重望,将招待费审计列为重点,思路不断创新,方法不断改进,成果不断转化,频频掀起“审计风暴”,可谓尽职尽责、殚精竭力。但始终打不到鼓芯上,因招待费超标而受处分的丑闻却屡见不鲜,因酒单的天价而要求退还的闹剧仍轮番上演,究其原因,是我们审计机关,在看紧招待费这个“筐”上,过多地注重了“筐”里装的东西,却忽视了那只筐子本身。
     
    筐子的材质和大小,影响着筐子装的内容。招待费这个“筐子”, 编筐的材料是制度。限定这个“筐子”大小的制度,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159号文件,离现在已整整15年。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在不停进步。或许当时装的内容只是“谷子”,编个“竹筐”正好合适,但随着装的内容不断丰富,除“谷子”外,还有“龙肝”“凤胆”“珍珠”“鱼目”……再用这个“筐”去装,显然就不适宜了。
     
    暗室之中,定有魑魅出现;阳光之下,岂容魍魉存身。要想看紧这个“筐子”,审计部门光火眼金睛地盯着内容,努力挑出混于鱼目中的珠子,可能远远还不够。还应进一步发挥建言献策功能,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促使相关部门编制一个合适透明的筐子,让装进去的东西置于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才能从根本上堵住“腐败的漏斗”。
    
    可见,编制筐子,比规范内容更为重要。(李汉阳  谢加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