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四昼夜 披肝沥胆献一生——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朱雅珊 (审计署京津冀办)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日前,我办组织审计人员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一如标题未见抑扬跌宕、泪海奔涌,反倒是平白叙事、细微着墨更显立意高远、意味深长。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似襁褓中的婴孩,孱弱、多难,到处是黄土朝天、辘辘饥肠,自然灾害、中苏决裂,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使新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如何让几亿中国人填饱肚皮、抖擞精神?考验着第一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时任国家总理的周恩来拖着抱恙的身体,怀揣着对老区人民的赤诚和对群众生产生活的挂念,从贵州花溪辗转来到河北武安,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经历了让人揪心难忘的四个昼夜。
    
    有人说干部与群众之间隔着一道“门槛”,门外的放不下官员的“面子”,门内的掏不出真心的“里子”,久而久之,隔阂越来越深,门槛越筑越高,成了横亘在干群之间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心墙”。群众路线归根结底就是如何走出“官场”、放下“官架”,抛开“官腔”,拉近“民心”。当食不果腹的社员将泛着油光的红烧肉摆上饭桌时,总理原本踏进门槛的一条腿抽了回来,他用拒绝优待赢得了百姓质朴的民心。当耄耋之年的连弟奶奶卖掉寿材做了拽面,端到跟前时,总理囫囵吞下,连称味美,他用善意小心呵护百姓热腾腾的民心。当寡言少语的二廷终于打开心结倾诉苦水时,总理倚坐门槛、促膝相谈,他用耐心和关爱抚慰百姓委屈的民心。
    
    有人说干部和群众住在地球的两端,一边是派头十足的“官老爷”,满脑子尽是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假大空”,习惯了讲排场,走过场,缺人气,少地气,沉不下来,也落不了地。一边是满肚苦水,无处倾诉的“受气包”,想讲真话,又多顾虑,久而久之,哀莫大于心死,渐行渐远,成了永不相见的“两极”。怎难怪视野不同,思维迥然,又岂能相向而行,一团和气?周总理用实际行动,打破困局,走入基层,走进民心。对待社员缺衣少粮,文化匮乏,他不耍花腔,不放空话,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对待社员善意隐瞒,集体沉默 ,他不走过场,循循善诱,良苦追问,不探实情不返程;对待社员的民意民忧,热切期盼,他通宵拟稿,不眠不休,连夜汇报,果断处理。 
    
    周总理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在他的心中,百姓就是他肝胆相照的亲人,基层就是他充实提高的课堂。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总理用他披肝沥胆忘我奉献的一生诠释了群众路线的真谛,回答了我们党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为后人树立了以行立信、以德立身的楷模。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推开,如何将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需要我们每个参与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于钻研、臻于实践的闯劲,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实干;切记脱离了群众就割断了与群众血脉相连的脐带,没了滋养,失了性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将群众路线扎实推进、一以贯之。(朱雅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