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党 | 审计宣传中心:放下“小屏幕” 走向“大世界”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来源:审计宣传中心】
字号:【大】 【中】 【小】

滴水映太阳,小事见真章。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往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键小事”,如同微小却明亮的光斑,折射出时代的全貌与温度。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由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撰写的“关键小事”调研报告《关于“困在手机里的”留守儿童价值观有效引导的调研报告》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二等奖、审计署一等奖。

“关键小事”的关键是选题,它反映的是政治意识、是价值立场,更是为民情怀,要在小中体现大格局、大作为。审计宣传中心青年们组成的调研小组,最初在确定调研选题时,心里都没底。

引导留守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这一选题是否契合“关键小事”的调研范畴?一手数据是否可以有效获取?选题涉及的相关责任主体是否会配合?调查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如何、对广大留守儿童群体是否可产生积极正向效果?这些问题如同重重迷雾,盘旋在大家心头。

“留守儿童群体庞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个选题,符合总书记长久以来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切,值得研究。”调研小组成员说道。

“总书记强调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手机成了重要的‘陪伴者’,对他们的有效引导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远在某县支教的小组成员在视频会议中提到,研究对象可以选择他所在的支教学校,那里的留守儿童占比较高,既可确保一手数据来源的真实性,还可纵向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深层次分析其不同成因。

“唯有结果被广泛使用,才能真正发挥调查研究的价值。”一位小组成员提出,这要求样本所处地域要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问题设置要精准且方便理解易作答、调研方法要有效兼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力求全面揭示留守儿童依赖手机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对收集到的多个样本进行有效性分析,剔除干扰因素,寻找共性规律,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坚实依据。

难题一个个被解决……经过3次集中研讨、6次问卷修改和试填、2次与民政及教育相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后,调研小组最终全方位论证此选题的重要意义。此外,明确了留守儿童比例大且问题较突出的2个地区为实地调研地;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的3份问卷、共66个问题,涵盖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频率与用途、家长监管力度、学校引导效果等多个方面;33名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面对面访谈对象,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使用手机情况搭建全面信息收集框架。

调研小组集中讨论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实地调研是获取一手数据和材料的关键一环。“那一刻,我看到了屏幕背后孤独孩子对陪伴的渴望,以及祖辈监护人在管教上的无力感。”一位小组成员在实地调研时感触颇深,他采访的留守儿童小林,是一名三年级小学生,父母买的本应用于学习的平板却成了他沉迷游戏的工具。作为临时监护人的奶奶,面对小林对游戏的痴迷,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试图阻止小林玩游戏,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威胁要离家出走。看着本应在阳光下奔跑绽放的小林,他们认识到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亟待解决,这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责任。

“实地调研前,看到相关部门对游戏和软件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出台过很多政策,我曾设想过效果应该还行。真正开始调研时才发现,事实与设想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一位小组成员说。调研问卷显示,70%多的家长不知道防沉迷系统,60%多的儿童却知道如何规避防沉迷功能。这给调研小组带来启发,一定要到一线去,了解“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真实情况,解剖问题全貌,才能真正体现“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的人民情怀。

调研小组成员在现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学校、入部门、进家庭,通过一对一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习惯。”小组成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白什么叫实事求是,进一步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为后续分析现象成因、寻找破题之策打下坚实基础。

“帮助留守儿童从手机的‘束缚’中‘脱困’,需要多方责任主体共同发力。”一位小组成员在调研结束后表示,调研可以让研究人员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要尽可能平衡生计与有效陪伴,哪怕身处异地,也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学校则需提供更多心理关怀和学业辅导,丰富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找到乐趣和归属感;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承担更多责任,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的投入,为留守儿童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调研小组成员在现场

胸怀“国之大者”,扎根“关键小事”。通过实地调研,在闻泥土味、听百姓声、走基层路、解群众难的过程中,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调研小组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多方共治建议。

政府部门要做好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是政策执行的前提保障,唯有符合客观实际、平衡多方相关者权益、操作性及落地性均强的政策方可确保政策初衷。政策制定者要结合社会实际、部门实际、基层实际,做好不同部门间政策制度兼容与衔接;充分考虑特有属性,提出可量化目标、可评估指标,确保政策制度可落地;明确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等主体责任,设定监管机制,确保政策制度可执行等。

家长要切实担起监护责任。超80%调研主体认同规范留守儿童健康使用手机的第一责任人是家庭。家长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设定手机使用时间并严格执行,同时挖掘其他健康娱乐方式;主动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理想、崇尚知识的正确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学校可定期走访调查、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等开展知识宣讲、咨询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

学校要多措并举提升教育质量。留守儿童多在乡镇、村级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学校可依托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举办“线上讲堂”,邀请各领域专业人才讲知识、拓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正确面对职业选择;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供兴趣培训或主题研学等教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利用天然农耕环境走进田野,开发特色课程,让孩子接受诗情画意的美育和知行合一的德育。

相关管理部门要高标准履行监管职责。严格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用好用足课堂延时服务费,对其收费标准、收费程序、核算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督,使每一分钱都切实发挥效益;开设多种课程、聘请专家,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沉迷;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秩序。

其他组织也应各尽所能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网络相关方要履行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加强对各平台运维及内容监管,推送符合儿童特性的内容,强化平台防沉迷功能、构建相关评价体系;所在社区、村镇建立村镇小型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课后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团长期帮扶,公益组织捐赠等活动。

办好群众关心关切的小事、成就为民服务大事。审计宣传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增进了人民情怀、磨炼了工作本领,充分展现了国家机关年轻干部作为第一方阵青年突击队的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相信在各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那些被困在屏幕里的留守儿童的童年,定会重新绽放应有的光彩,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文字:李素利

责任编辑:赵方 何晓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