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2日】
【来源:审计署郑州特派办】
字号:【大】 【中】 【小】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很火的视频,80多岁的妈妈给60多岁的女儿梳头,场面超温馨,也很感动人,不知道触动了多少人内心深处的母女情,也拨动了我深藏心底的、没有向妈妈表白的爱。我妈妈今年75岁,我今年52岁了,像天下的母亲一样,母女情深是没有年龄大小限定的,孩子在妈妈眼里永远是被用来疼的,尤其是我这个家人认为是被“偏向”的孩子,感触最深。

妈妈刚嫁到我奶奶家时,我奶奶家是一个有18口人家的大家庭,全家在一起吃饭,每天的三餐几乎都是妈妈下厨做,吃一次捞面条要三大盆,蒸馒头揉面累得胳膊酸。特别是在夏季,每次做完饭从厨房走出来时,妈妈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吃饭时,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妈妈每每回忆起来,从不说那时的累,却总是说,做好一家人的饭,劳力有劲干活、小孩玩得欢,家里日子才有奔头。现在我家门口有块闲地,妈妈就把它收拾出来,种上各种菜,还有杏树、柿树、桃树,邻居各取所需。每到采摘季,大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妈妈教给我的爱是吃苦耐劳、与人为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结。但在全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这种用针线传达母子情深的方式正在逐渐减少。2018年春节期间,妈妈拿出一件小棉袄说,这件棉袄是我29年前给你爸做的,那时这种面料还很贵。做好后没怎么舍得穿,你看,还像新的一样,真可惜了。然后妈妈试探着问我,你家暖气不好,要不你在家穿吧。我立即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件旧棉袄,更是妈妈对爸对我两代人的爱,就说,回头你拆洗一下,我穿。妈妈开心地笑了,连夜拆洗缝制。台灯下,我感受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美好场景。妈妈的爱是一件棉袄。

19岁上大学离开家,后来在郑州工作安家,所以我就成了妈妈牵挂的“异乡游子”了。每次回家前,妈妈总是一再叮咛,“开车回来吧,方便,把车收拾利索些”。我知道“方便、利索”的含义,得知我要回家的前几天,妈妈就开始给我准备带走的东西:攒了几天要摘的新鲜蔬菜、发好面要蒸馒头、剁好的饺子馅、手擀豆面条、宰杀好的鸡鸭、晒好的地瓜干等等,怕我阻拦,偷偷地把土豆塞到缝隙里,美其名曰“填缝”,还意犹未尽地说“那就这样吧”,大有恨后备箱太小之意。每次从家回来,女儿都说,咱家可以开个小卖铺了。

我家四世同堂,有近30口人。每逢过节欢聚一堂,要摆上3大桌。做饭便成了过节期间的头等大事。我在家有一绰号叫“刘大厨”,并不是因为我做饭好吃,而是因为每顿饭从采购、准备到最后打扫卫生等基本都是我在张罗。除技术难度高的大菜外,其他的也是我在操勺。所以基本上每次都是我最后一个吃饭,当然,碰到比较受欢迎的菜也就没了口福。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次都念叨着忙了一天了也没吃上一顿安生饭。有一次,在大家安顿好,家宴开始后,我抽空在厨房拿起碗准备先补充一下,这时,妈妈悄悄地拉拉我,从橱柜里端出满是肉的一碗汤放在我手里,命令地说“快吃”。我的老妈,她悄悄地给我藏了一碗饭!从此,我送给妈妈一个只有我俩知道意义的绰号“快手老妈”。

天下妈妈都会叮嘱远行孩子的一句话“没事就回来”,在我妈妈那里演变为“没事下周还回来”。常回家看看是我们孝敬父母的最好礼物。我一般每两周回家一次。但去年春天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隔断了我回家的路,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通过电话与妈妈联系。突然有一天,有位微信名为“太后”的邀请我做好友,拒绝了几次后接到妹妹的电话,“‘太后’是妈妈的微信名,妈妈看我们都“看烦了”,找你视频聊天。”一个七十多岁的文盲老太,死记硬背记住了操作顺序,学会了视频聊天。从那天开始,聊天是我和妈妈的必修课。(刘静)

责任编辑:种震宇
【关闭】    【打印】